“新常态”:中国经济步入新时代 与世界相互增益
语言也可以是生产力,尤其当语言成为决策,可助推良政,护祐民生。"新常态"一词,在很短时间内由经济思想界步入世界和中国的决策语汇,成为当前分析经济形势与发展未来的热词。在"新常态"视角下,世界与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时代。
认识新的复杂世界
"新常态"出自经济词汇,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尔-埃里安等投资家使用。大约自2011年以来,国际投资界常用它来描述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状态。
在发达经济世界,"新常态"可概括为"一低两高",即低增长、高失业和高债务。无论美国,还是欧洲和日本,概莫能外。经过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美经济持续20多年相对稳定繁荣的"大稳定",2008年发端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使西方思想界深刻反思。"新常态"正是反思结果之一。
如今,危机爆发已经六年,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新的复杂情况。按照埃尔-埃里安的最新观点,虽然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但是美国经济增速放缓、高失业率和政府债务高涨的"新常态"并未结束。更有悲观者,如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认为,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停滞可能成为新常态。
最近,地缘政治风险不断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变数。摩根士丹利新兴市场负责人鲁奇尔·夏尔马近日在美国《外交》杂志撰文说,过去全球投资者常聚焦GDP增长、就业和贸易并以此来预测投资。现如今,市场更关注政治变化,尤其是新领导人如何推动经济改革,这成为观测世界经济的一种常态。
在宏观政策应对上,百年来,世界经济决策中,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几经交替。最近的金融危机让人们认识到,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成绩单让人担忧。而在新常态下,传统的凯恩斯"逆周期"政策也可能无法适用新的经济现实。
且不管林林总总的经济术语和五花八门的解释,各方普遍认同,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新的风险因素不断呈现,以往的药方有可能不再是万灵药,世界经济处于理论的探索期与政策的实验期。
适应新的现实中国
在世界经济复杂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公认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动机与稳定器,同时呈现出独有的"新常态"。
从5月份至今,习近平主席两度在公开场合提及"新常态"。敏锐的学者与传媒意识到,这一决策语言的出现意味着新的政策信号。
习近平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现实的变化,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增速、结构与改革三方面取得更科学的平衡。曾经助推中国增长的各种经济要素已不同以往。有经济学家将这种新常态概括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特征。
"新常态"意味着宏观政策的变化。注重微调控,不搞强刺激,定向调控,精准发力。人们注意到,今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创新不断,成效显著。
"新常态"更意味着思维的变化。中国决策层的行动已让世人观察到,在中国,不要沉溺于传统思维,一切惯例都可能被打破。7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中国决策者提出了"三遵循三发展"方针,显示经济改革有了更明确指向。而将要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主题令世界对中国改革有了更多期待。未来的改革不只局限于经济领域,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改革更是关键。
在很多思想者看来,中国领导人善于谘诹善道,采撷时新。无论"中国梦",还是"新常态",都能激发丰富的讨论,通过各种解释,不断深化人们的认识。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院长阮宗泽认为,一个好的概念会给人们带来思考,这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有一个简单的答案。
中国世界相互增益
尽管含义不同,"新常态"下的世界与中国,将在全球化大潮中方产生新的互动。
2009年出版《黯然失色:生活在中国经济主导地位的阴影下》一书的彼得森世界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萨布拉曼尼安认为,中国经济将主导世界的未来趋势不可阻挡。尽管一些西方学者一时还走不出"旧世界"的惆怅,但识时务者已经把更多注意力投入于中国的未来。
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近日对记者说,中国经济从"快速"增长到"显著"增长的变化不仅有益于自身发展,也有益于世界。他建议,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大国,未来更加注重的是,通过与其他大国的合作,向世界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例如贸易、经济、投资以及安全等领域的规则制定。
仅从经济外交领域来看,中国领导人近两年来的世界足迹,习近平主席关于欢迎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列车的表态,都已向世界表明,中国愿与世界合作发展,互惠共赢。
无论世界还是中国,都迈入了一个新时代,要理解和适应这个时代的世界与中国,需要新的政治经济学。"新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的固化概念,而是动态的过程,它既复杂,又精要,既充满挑战,又有无限机遇。身处其中,需要新的视角,新的框架,新的逻辑。一个积极的,更具有建设性的中国,必将增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