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发展烦恼”挡路 中国经济寻找“新动力”
(记者杜放、姚玉洁)今年以来,人力成本节节攀升,“土地财政”后继乏力,环境效应日趋迫切。这三大“发展烦恼”,仍在困扰经历了3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
当人力、土地、资源乃至资金不能再廉价获得,当外部需求不振,房地产盘整和企业债务风险也渐凸显,中国经济亟待转型寻找“新动力”。
遭遇三大“发展烦恼”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GDP数据,分析人士却对企业成本压力格外关注。在实体端,不少行业的成本攀升已成定局。
人力成本的节节攀升,让服务业企业大感压力——上半年,住宿和餐饮业产值增速为6.2%,在第三产业中列倒数第二。“上海的餐饮企业中,去年有三分之二处在亏损边缘。”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金培华说。
曾经“不差钱“的房企,也面临地价连年高企——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收入突破两万亿元,同比增长26.3%。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根据统计数据,上半年房地产业产值增速仅2.5%,创下了连年同期新低。
资源、环境成本也成为中国经济的“紧箍咒”——上半年首度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超标率已达16.1%。根据近日实施的大气环境考核制度,空气质量将全面纳入我国地方领导干部考核。这意味着,地方政府将背负增长与环保的“双压力”。
“新动力”在于转型
随着“世界工厂”遭遇成本上升,中国经济“新动力”从哪里来?从数据和专家分析来看,尽管经济增长放缓,但中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并不乏潜力——经济增长的动力能否持续,答案在于转型或不转型。
增长结构的调整已势在必行。上半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增速分别为3.9%和7.4%,第三产业以同比增长8.0%,成为驱动经济的“新引擎”。其中,批发及零售业等消费行业一枝独秀,凸显了消费结构的调整潜力。
而融资结构的调整更加迫近。随着经济进入调整期,长期投资驱动带来的融资结构的不平衡日渐凸显。统计数据显示,在制造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倍感“钱紧”“债贵”的背景下,上半年,金融业产值以9.7%的增速仍“一枝独秀”。
融资成本过高已是实体经济的“最重”负担之一。以上海地区为例,通过中介融资的小企业和个人经营性最终利率动辄高于20%。“一直以来,中国企业制造产品能力比较强,真正的弱项在于融资。一边是银行有钱不放心项目,一边是企业有市场没钱,真正缺乏的是投资商。”中国交通建设集团财务总监傅俊元说。
从6月初中央部分省市经济工作座谈会以来,多个省市已专门出台了稳增长措施。如何通过改革释放新的增长红利,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受访人士指出,随着政策扩张力度已现,保证增长质量,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就更为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