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调价机制与国际同步 油价走势被指背离市场
(记者刘祎辰)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有车族们恐怕都已经习惯了这十个工作日一次的油价变动,但业内却有观点认为,这种调价机制虽然与国际同步,却不能反映国内的供需。
上周刚刚经历过年内第五次油价下调,下一周又将迎来成品油价调整的窗口。在年内第五次下调中,成品油价创造了今年以来下调的最大幅度,有分析预计下一次的窗口期油价将不会继续下行。据了解,现行的调价机制是2013年3月26日实施。在当时国家推行的新的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中,新机制调价周期由过去的22个工作日缩短到10个工作日,调价门槛由4%下降到50元/吨,并适当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这样的一个定价机制,从制度上规范了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定价,相较此前有着较大进步。
中国石油大学教授董秀成:连续22个工作日,实际上去掉周末就是非工作日,大体上就是一个月要进行一次价格调整,时间长带来它和市场脱节。一方面可能我们国内是往下调,国际市场可能原油价格在往上涨,出现这样一种误区,商人可以利用这个非常长的时间,比如说一个月的时间来判断下一步油价是涨还是跌,那么它可以囤积一些,也可以抛售,10个工作日调一次,这样大体算下来一个月可能能调两次,透明度比原来增大了。
虽然油价与国际行情同步的调整模式已经为大家所认可,但有观点认为,调价机制虽然能够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化趋势,却不能反映国内供需关系。数据显示,1-5月份国内汽柴油零售市场需求约8200万吨,同比减少了2.3%。而上半年国内生产成品油1.4亿吨,同比增长了4.8%,高于需求增速1.8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国内成品油产能过剩非常明显。而根据市场规律,当商品供应出现过剩时,价格应该处于下跌趋势中,就像国内的钢铁、煤炭等,一直是处于跌跌不休的状态。可是,从当前成品油价格走势来看,2014年,国内成品油共经过9次价格调整,虽然四次上调,五次下调,但这9次整体算下来,国内成品油价格一直处在一个盘整区间,上下浮动。这样一个盘整的趋势与国际原油走势方向一致,但却与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供需关系相矛盾。但事实上,油价与国际挂钩是世界各国通用的办法。它是在原油进口比重较大的现实下,保障国内炼油行业利润的积极性的重要机制。2013年至今,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台使国内炼化企业的业绩逐渐向好,“喊亏”的声音也在越来越小。原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凤起:
周凤起:成品油产能过剩那是它的加工能力,咱们的油价不是光取决于成品油加工环节,原油供应不足这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讲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主要是原油不够,我们国内没有那么多油,我现在也是大量进口的,大量进口如果你不跟国际上油价相衔接的话,那个差价是谁来负担呢?石油公司它也不愿意负担,如果说长此以往负担它就得关门,进来的价格加上一个合理的利润应该等于出售的价格。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油价应当只与国际挂钩。早在2013年,就有观点认为,应当建立起国内成品油远期现货市场或期货市场,通过远期市场或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更充分的反映中国国内市场的供需状况。然而这样的机制在目前两桶油占绝对优势的国内成品油市场中,建立却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