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城镇化发展规划上半年出台 城镇化要以人为本

2013年03月07日 15:13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有望上半年出台,中西部将培育壮大新城市群。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昨天在发布会上说,发改委正协同有关部门,编制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预计上半年就可以出台。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的表态是,正在编写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将会体现"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的特点。同时将全面提升东部城市群发展水平,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新的城市群。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同时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从这些表态和表述中可以看出来,城镇化思路已经从重视城市面积的扩大,转向重视人如何走进城市,并且能够很好地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带来评论。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说,要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新的城市群。中西部地区已经存在"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原等城市群。

  刘瑞:中西部地区由于城市化的水平低于沿海地区,有些城市不能形成城市群,而出现孤岛的现象。有些地区交通条件限制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或者说联系起来比沿海地区要困难。

  中西部地区另一个特点是都是人口的输出地,中西部劳动力大量流入沿海地区,如果城市化发展起来,可以将劳动力留在中西部。中西部资源丰富,可以就地加工转换成产品。如果通过城镇化能把资源更好地利用起来,将原料运到东部地区加工,节省了高昂的运输成本,也加速了城市化。

  在中西部进行城市群的建设中,选择哪些地区重点发展是一个难题。

  刘瑞:主要还是在现有的几个城市点上扩张,比如成渝两点,还有西安,还有已经规划的中原经济区的城市群,还有武汉地区,围绕这些中心城市逐步带动起来。这其实国家在21世纪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两个战略贯彻落实的组成部分。

  这次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说,环境承载力是挑选重点发展区域的关键性因素。

  刘瑞:由于中西部地区是资源大省,又是中国生态涵养区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如果这些地区发展城市化造成了土地方面的污染或者对生态的破坏,产生的后果会比东部地区还要严重,所以在中西部地区发展城市,推进城镇化建设中特别要关注到环境保护,避免城市污染带来不可逆的后果。

  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概念,有土地承载力,有水的承载力,有资源承载力。中西部城市的承载力要通过计算和综合考虑来获得,事先考虑环境的综合承载条件来发展城市,这样就避免走弯路。

  今年不少委员和代表在两会上建议城镇化不是造城运动,更重要的是人如何来进入城市,一些地方出现了鬼城,正在困扰着当地的政府,而另外一些城市城中村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一些压力。

  刘瑞:城镇化要以人的融入为主,这是非常正确的。人们向往城市化的生活其实就是城市能给人满足各种他的需要,如果城市不能满足这些需要的话,那么人们宁可留在农村不去城市。

  所以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把人放在中心位置来考虑,城市化的过程当中一定伴随产业化的过剩,因为你到城市里面要有工作干,如果到了城市以后游手好闲,没有就业的机会,那么在城市就会变成次贫了。

  尤其有一些进入城市的农民,是在失去土地的情况下进入的。如果难以维持自己生存,那城市对他来讲是灾难的开始,所以产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就是城市要给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功能,所以也考虑要把公共服务这一块功能完善起来,这是对的。因为人的需求吃穿、用、住、行,教、医、温、体、保各个方面都需要城市满足,这也是人们向往城市生活、追求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如果城市给不了的话,那么就是一种虚假的城市化。

  以目前我们的产业环境和企业能力来看,现有的用工条件已经出现人工上涨的情况,人们进入城市以后,以自己的技能如何应对产业化的挑战,对城市管理来说是一个难题。

  刘瑞: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首先是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当中建立的产业一定是跟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条件相结合起来的产业,就是说不可能是脱离实际的产业的发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城市人口首先是从农村转过来的,这就存在技能培训的问题,就是说如果教育没有发展起来,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跟上,那么劳动力将无法满足相关的城市服务,比如住的条件等等。

  有的沿海地区的企业转移迁到中西部地区之后也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当地的政府及时的满足企业的内迁,提供足够的培训服务条件,就能大大改善产业的环境。

【编辑:李金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