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爆棚是“二”的结果
中秋国庆“黄金周”过去了,人们对“黄金周”出现的景区爆棚、道路拥堵两大问题的反思一直没有停止。本周前三天,我对道路拥堵问题谈了一些看法,今天要说的是景区爆棚的问题。
北京的数据显示,8天长假北京迎来1312万人次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22.7%;仅10月2日一天,故宫游客就超过了18万人次,而北京假日办曾公布,故宫的最佳容量是每日5万人,最大容量是每日6万人。四川的九寨沟、黄龙等21个热门景区,游客达234.4万人次,同比增长17.95%。
我们要反思的不是游客出行是否理性,也不是景区是否应当限制游客数量。这两件事很难做到,尤其是理性出行。我怎么知道全国有多少人和我同时想去一个景点?我若事先知道,或许可以调整出行路线。事实上,大家只知道热门景区人会很多,却难以预测多到什么程度,是否多我一个人或一家人?除非根本不去热门景区。这个选择也谈不上理性,只能说是放弃。让大多数中国人放弃一家人去热门景区游玩,这算哪门子理性?只能说是那些书呆子的梦呓。
今年“黄金周”景区爆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看是以蔡继明为负责人的清华大学假日制度改革课题组提出的那个把一年3个“黄金周”改为2个“黄金周”(简称“2”的课题)的结果。
别小看了这个“2”的结果。任何时候都不应当小看“2”的结果。道理很简单:一条道路原来有3个出口,改为两个出口,你说会是什么样子?出口多一个好,还是出口少一个好,你去问一问幼儿园大班孩子,或许他们也能够给你讲明白。蔡教授提出一个“3-1=2”的方案,国家发改委接受了这个“2”的方案,于是乎,全国人民都被“2”了,也只能“2”了。
一些人至今不肯改变“2”的思维模式,他们要带着“2”的脑筋、沿着“2”的方向走到底。昨天,上海证券报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黄金周”效应预示了什么》。作者谈了一堆全国热门景区人满为患的现象后,得出一个结论:“对于有近14亿人口的中国来说,非集中的旅游消费都容易造成各地人满为患,集中式的旅游消费不是在加剧居民旅游消费的不均衡吗?所以,对于实行了十多年的“黄金周”假日休假模式,确实到了该认真检讨与改进的时候了。”作者没说怎么改进,但意图显然是索性取消十一“黄金周”,从“2”到“1”,甚至到零,连春节“黄金周”也一并取消。
对“黄金周”做加法好,还是减法好?我始终坚持加法好。恢复五一“黄金周”,把“2”改为“3”,甚至可以考虑再增加3个“黄金周”。一年有6个“黄金周”可以不可以?一年有12个“黄金周”可以不可以?每月一个“黄金周”,办法是把每月双休日改为单休日,拿出4天加上一个单休日是5天,国家再给一天假凑成6天(清明、端午、中秋不用),这样每月可以有6天小长假。再配合每月6天小长假上公路免费,基本上就可以满足或解决全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出门远行需求和景点爆棚的问题。
有一个笑话:说山东军阀韩复榘看见学生打篮球,觉得大家为争一个球那么拼命不好,一人发一个球吧。我的办法有点学习韩复榘,多发几个球。而蔡继明们“2”的思维模式,可是连韩复榘都不如呀!苏文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