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宁10月24日电(记者 林艳华)第七届中国—东盟博览会24日在中国广西南宁落幕,6天的会期成果颇丰。除签订可观的经贸合作协议外,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如期建成后,在新形势、新机遇面前,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各国间的合作,特别是经贸合作达成了广泛共识。
期间,中国与东盟智库论坛提出的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东盟区域合作、完善和提升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内涵和水平等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有专家提出,全球金融危机后,世界贸易格局、产业结构、金融秩序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将能更好地应对这些变化。
但有专家认为,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在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谋划自贸区建成后,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强和深化中国和东盟的进一步合作便显得尤为重要。
实际上,中国、东盟双边贸易范围过窄,投资额偏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等问题业已存在。而培育中国和东盟各国间新的经济增长极,次区域的合作与培育,缩小中国与东盟各国间内部差异等更是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有专家指,中国和东盟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是:以新的合作模式代替传统的合作模式,从而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占领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基于此,在中国和东盟国家间形成新的产业链,完成区域内的产业转移和升级便成为各方首先要考虑的议题。本轮金融危机使中国必须面对产业升级的问题,中国的一些产业需要实现梯度转移,能否转移至东盟一些国家,值得中国和东盟国家思考。
分析人士认为,若能实现这种产业转移,既可实现中国的产业升级,又可以加快东盟国家工业化进程。实际情况是,中国的产业转移需求和东盟国家的投资需求使双方在此方面有了合作发展的契合点,同时也可解决双边投资偏低的这一短腿。
切实推进和深化中国与东盟次区域合作,是实现前述产业转移较好的途径。有专家认为,着力推进大湄公河次区域、泛北部湾次区域、“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等次区域的建设,以次区域中心城市和南、新走廊沿线城市为主要依托,吸引各产业、物流、专业市场的集聚;通过区域内工业分工、企业分工,进行区域内部生产链、供应链的联动,从而实现物资、人才、金融等的自由流动,最终达至区域内生产力的整合,促进所有国家工业化进程,提高区域内经济的总体竞争力。
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本轮金融危机也是对全球贸易分工和金融分工的一次调整,中国与东盟应抓住机遇,提升和拓展双边贸易水平和领域,积极开展在金融、能源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使中国—东盟这一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与互动(0) | 【编辑:庄百万】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