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区三十年:特区金融“对接”港澳台——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特区三十年:特区金融“对接”港澳台

2010年08月28日 00: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北京8月27日电 题:特区金融“对接”港澳台

  中新社记者 贾靖峰

  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进程中,经济特区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28年前,经济特区“梧桐引凤”: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特区设立分行,中国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香港民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设立分公司;18年前,中国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落户深圳。

  CEPA实施以来,从中国平安保险、招商银行赴港上市,到平安收购富通、招商银行收购永隆银行、数家基金QDII获批,经济特区成为内地金融业扬帆出海的“港口”。

  如今,人民币国际化的轨迹已渐清晰,香港正朝着“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迈进,起点正是内地经济特区。

  2004年,中央政府批准香港持牌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为该业务提供清算。此后,人民币在香港成为“硬通货”,并通过香港向台湾延伸。

  在澳门,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参与发行澳门元,发钞流通量占市场五成之多。北京奥运会之际,中银澳门发行的奥运会澳门币纪念钞引发火爆抢购。澳门人民币业务开展六年来,澳门金融机构的人民币清算帐户资金猛增数十倍。

  在金融“对接”台湾方面,厦门“先行先试”。2002年,海峡两岸50余年第一次直接通汇业务在厦门与台湾彰化之间完成。此后,台湾君龙、富邦保险公司进驻厦门、福州商业银行更名海峡银行、今年台湾统一证券成为第一家落户厦门的台湾券商,两岸金融合作动作频频。

  30年“通途”,深圳、珠海、厦门等经济特区借力毗邻港澳台的“地缘”及侨乡的“人缘”,与港澳台成功“对接”。然而金融业有其特殊之处,今后中国金融改革的出海口会愈来愈多。经济特区——内地金融开放的探路者,今后将扮演何种角色?

  或许一如学者所言,中国改革开放之路来日方长,特区使命远未结束。依托CEPA和ECFA,特区将继续探索与港澳台的深度“对接”。

  作为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之一,厦门在而立之年收获“厚礼”:今年6月,厦门获准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厦门有台资企业超过3500家,坐拥台资近70亿美元,与台湾进出口贸易额达42亿美元。金融需求日益增长,但当地金融服务有限;台湾岛内金融机构数量膨胀,急于“跳出岛外”,厦门有望引入更多台资金融机构,达至双赢。

  广东省政府近期接连抛出五部“珠三角一体化”规划文件,打算建成“深港金融创新服务区”,开展资本市场改革创新综合试点;规划粤港合作开拓商品期货市场,稳健创新三地人民币业务。

  香港特区政务司司长唐英年说,过去30年,深港合作是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对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共同发展,他给出了新的定位:以服务业为主的项目大有空间与前途。其中,金融业是重中之重。完

参与互动(0)
【编辑:官志雄】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