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新中国高层职官志>>新中国高层职官志内容

乌兰夫 (1906.12.23-1988.12)

曾用名云泽、云时雨,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蒙古族。1923年夏进北平蒙藏学校学习。同年12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10月进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初毕业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做教学翻译工作。1929年6月回国。同年7月,参加组织中共西蒙工委,历任工委组织委员、书记。

抗日战争时期,任蒙旗独立旅政治部代理副主任,地下党委书记。1938年4月任中共绥蒙工委委员。同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三师政治部代理主任。1941年8月赴延安,任延安民族学院教育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

抗日战争胜利后,历任绥蒙政府主席,中共晋察冀边区中央局委员,中共内蒙古工作委员会书记,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主席兼军事部部长,内蒙古军政学院院长,内蒙古自治学院院长。1947年-1949年,任中共内蒙古工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副主任、主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书记,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后,历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自治区人民委员会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内蒙古大学校长,中共中央华北局第二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协主席。1975年、1978年当选为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7年-1982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1983年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和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988年12月8日,在北京逝世。1992年12月23日,乌兰夫纪念馆在呼和浩特落成开馆。

夫人:云丽人(1922.1-1995.10) 生于内蒙古自治区上默特旗,蒙古族人。主持编撰了《乌兰夫文集》、《乌兰夫回忆录》和《乌兰夫传》。

1995年10月29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3岁。

方 毅 (1916.2.26-1997.10.17)

又名方清吉、方静吉。福建省厦门人。193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1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厦门、漳州共青团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共青团厦门中心区委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市委书记。1934年底,去上海接受党的工作任务时被捕。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7年8月经中共中央营救出狱,奉命赴湖北工作。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民运部部长,鄂东特委、皖东省委书记。1939年2月任鄂豫皖区党委委员,4月任中共苏皖省委委员,5月任津浦路东临时前敌委员会书记,7月任新四军第五支队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40年3月后,历任皖东津浦路东省委书记,津浦路东联防办事处副主任、主任,淮南苏皖边区党委委员,淮南苏皖边区行政公署主任。

1945年10月后,历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委员,华东财政经济办事处副主任,苏皖边区政府副主席,山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

1949年8月-1952年2月,历任福建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委常委、省委第二副书记,主要负责财政经济工作。1952年3月调上海工作,历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书记,兼任市财政经济工作委员会书记、市财经委主任。1953年9月任中央财政部副部长。1956年任中国驻越南民主共和国经济代表处代表。1961年后,历任国家计委副主任兼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局长、党组书记。

1964年-1976年,历任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对外经济联络部部长、党组书记。“文革”中受冲击。粉碎“四人邦”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党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委员、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名誉会长、中国湄洲妈祖文化基金会名誉会长。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2年任全国政协党组副书记。1995年起任高士其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是中共第八、九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届中央委员,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一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7年10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夫人:殷森。

巴 金 (1904.11.25─) 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

1922年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发表《被虐者的哭声》等新诗。1927年旅居法国期间,创作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1931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在《时报》连载,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被译成20多种文字。1934年写了《神》、《鬼》、《人》三部短篇。长篇小说有《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及《抗战三部曲》(《火》之一、之二、之三;中篇小说《憩园》、《寒夜》)。译有赫尔岑回忆录《往事与随想》。1978年底-1986年8月,创作了五卷本散文《随想录》。1958年─196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巴金文集》十四卷。1994年《巴金全集》26卷全部出版。到1994年6月,共写作并出版了120部著作,还翻译了62部外国作品,出版了54部巴金研究专著。 1981年提出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设想。1985年3月主持开馆典礼,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图书、杂志、报纸、手稿、书信、照片、文物捐给了文学馆,共7665件。1994年又捐出了1927年他在法国主编的《平等》杂志,23期合订本,是国内孤本;两位著名的无政府主义革命家于1927年6月和7月由美国狱中写给巴金的亲笔信;1950年在波兰举行的第二次世界和平大会的纪念册,上面有巴金征得的几十位世界名人的签名,是“国宝”级的文物。

1982年获意大利卡森蒂诺研究院授予的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被授予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和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90年获苏联最高荣誉勋章──苏联人民友谊勋章,同年还获第一届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1993年4月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资深作家敬慰奖”,同年意大利蒙德罗国际文学奖评委会授予巴金和以巴金为主席的中国作家协会特别奖。1994年4月,首届文学界为纪念其90华诞举行了“巴金与二十世纪研讨会”和《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巴金》大型图片展览。1998年获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文学艺术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夫人:萧珊。原名陈蕴珍。曾就读于上海爱国女中。1944年5月8日结婚,1973年因病在京逝世。

 

邓子恢 (1896.8-1972.12)

福建龙岩人。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县委宣传部长,闽西特委书记,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央工农民主政府财政部长,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新四军政治部主任,新四军四师政委,淮北党政军委员会书记,华中分局书记,华中军区政委,中原临时人民政府主席,中原局第三书记。

建国后,历任中南局第二书记,中南军区第二政委,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兼国家计委副主席,中央财委副主任,政务院第四办公室主任,国务院副总理(1954年任),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中共七至九届中央委员,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72年12月1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1996年8月,出版了《邓子恢文集》、《邓子恢传》、《回忆邓子恢》。

妻子:陈兰。

邓兆祥 (1903.4-1998.8.6)

广东高要(今肇庆市)人。1914年秋被录取为黄埔海军学校第16期学员。1914年─1923年,先后在黄埔海军学校、吴淞海军学校、烟台海军学校、南京水鱼雷枪炮学校学习。1923年─1929年,任北洋海军军舰少尉、中尉,东北海军第一战队中尉副官,国民党海军军舰少校副长。1930年-1934年,先在地中海舰队的军舰上实习,后进英国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海军鱼雷航海信号枪炮学校学习。1934年回国,后任国民党海军军舰少校枪炮正,海军通济号练习舰副舰长,海军水鱼雷营少校营长,海军第二舰队司令部中校参谋。1942年在贵州桐梓的马尾海军学校任训育主任,长治军舰中校舰长。1946年冬赴英国,接收英国政府赠送的震旦号(又叫奥路勒号,后由蒋介石将其易名为重庆号)巡洋舰,1948年7月回到上海,任重庆号巡洋舰上校舰长。1949年2月于上海吴淞口率重庆号军舰官兵起义到达烟台港。

建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舰舰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安东海军学校第一任校长,海军快艇学校第一任校长,大连海军学校副校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委员,第一海军学校副校长,海军青岛基地司令部副参谋长、副司令员。1960年担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调任海军副司令员,1986年退出现役。1983年、1988年、1993年3月分别当选为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一级解放勋章。

1998年8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夫人:黄景兰。1935年结婚。曾在小学任教,1988年逝世。

 

邓颖超 (1904.2.4─1992.7.11) 女。

河南省光山人,生于广西南宁。1919年五四运动时,与周恩来、马骏等共同领导天津学生爱国运动,组织觉悟社。1920年秋到北京师大附小任教员。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后任中共广东区委委员兼妇女部部长。1926年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27年后,在上海任中共中央妇委书记。

1928年5月,在莫斯科列席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回国后,任中共中央直属支部书记,在上海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2年5月,赴江西中央苏区,曾任中共中央局秘书长、中央政治局秘书、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机关总支书记。1934年带病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白区工作部秘书,中央机要科科长、中华苏维埃政府西北办事处内政司法部秘书。

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重庆从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37年12月,先后任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妇女组织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妇委委员。1938年1月,出席国际反侵略运动大会中国分会首次理事会,当选为常务理事。3月,参与组织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担任该会常务理事。5月,参加起草《动员妇女参加抗战建国工作大纲》。6月,任国民参政会中共方面参政员。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

1943年回到延安,曾在中央党校一部学习。1945年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并任中共中央妇委副书记兼解放区妇联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曾作为中共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在重庆、南京、上海为争取中国的和平、民主而斗争。1946年当选为国际民主妇联理事。

1947年3月,任中共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妇委代理书记。

1949年起,先后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第四届名誉主席,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副主席,1975年、1978年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77年、1982年当选为中共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1979年12月,担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组长。1982年被推举为对外友协名誉会长。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1984年任中国三S研究会名誉会长。1985年9月经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不再担任中央委员。1986年当选对外友协名誉会长。1987年当选为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名誉会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 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母亲:杨振德。

丈夫:周恩来。

甘 苦 (1924.1─1993.7)

广西扶绥人,壮族。1947年6月参加左江地区武装斗争,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950年任广西左江龙津游击区民兵大队指导员,中共凭祥县工委书记兼凭祥游击大队政委,滇桂黔边区纵队左江支队三团政委。1950年─1954年任广西省龙州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1954年─1958年任广西省桂西自治区办公厅代科长,省手工业管理局副局长。1958年─1965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委书记、崇左县委书记。1965年─1972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专署专员。

1972年─1976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柳江造纸厂革委会主任,中共河池地委副书记、地区革委会副主任。1976年─1979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电力局局长、党组书记。1979年─1985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1985年6月─1993年1月任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十三、十四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3年7月25日在南宁逝世,终年69岁。

夫人:黄娟。

布 赫 (1926.3─)

又名云曙光,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人,蒙古族。194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7月参加工作,延安大学民族学院毕业,大学文化。1939年─1946年在延安陕北公学、延安民族学院、延安大学民族学院学习。1946年─1954年任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组织部干事,内蒙古自治学院中学部副主任兼政治部教员,内蒙古文工团副团长、党支部书记、团长。1954年─1974年任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党组书记兼自治区文联主任,中苏友协内蒙古分会秘书长,自治区党委代常委,自治区文委党委代书记、主任。1974年─1978年任中共包头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1978年─1981年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国家民委副主任,呼和浩特市委第一书记、市长、警备区第一政委。1982年-1993年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副书记。1983年-1993年任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1993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十四、十五大代表,第七至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

主编有:《民族团结教育读本》、《民族区域自治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出版有:《布赫文集》、《布赫诗集》、《布赫文艺论文集》、《诗海纪行》等。

父亲:乌兰夫。

 

卢嘉锡 (1915.10─)

台湾台南人,生于福建厦门。农工党成员、中共党员,英国伦敦大学哲学博士。1930年─1934年在厦门大学化学系学习。1934年─1937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助教。1937年─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9年─1940年夏,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学习。1940年-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系、加州大学化学系研究员,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马里兰州研究室研究员。1945年12月回国。1946年─1949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

1949年─1960年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厦门大学理学院院长,厦门大学副教务长、研究部副部长、研究部部长、校长助理,福建省厦门市政协副主席。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60年─1981年任福州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所长,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政协副主席。1981年─1988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主席团执行主席,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农工民主党第九届中央副主席,比利时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8年-1993年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华侨委员会主任,农工民主党第十届中央主席、咨监委员会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副院长,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农工民主党第十一届中央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3年5月任第二届中国老年学会名誉会长。1995年10月任中国国际科学和平促进会会长。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7年6月任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理事长。1997年11月当选为农工民主党第十二届名誉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欧洲科学院通讯院士。1999年7月当选为第六届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是第三、五、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放射化学、结构化学和化学模拟生物固氮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他设计的“等倾向魏森堡照像的LP因子倒数图”为国际X射结晶学界公认。在研究中证实了过氧化氢(H2O2)分子构型和二联苯分子结构,并对这个新型芳烃进行量子化学理论分析;定出了氮化硫(S4N4)及其一些衍生物的非过渡元素原子簇结构;提出了固氮酶中钼铁蛋白非朊辅基固氮活性中心的MoFe3S3网状原子簇“福州模型I”,并使之发展成为孪合双立方烷型的“福州模型II”,受到国际化学界的重视。七十年代领导开展了铁钼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为合成“福州模型”化合物探索了途径。

爱好:练书法,诵古诗词或即兴赋诗。

前妻:吴逊玉 (-1992.) 1936年同卢嘉锡结婚,育有五男二女。

妻子:林文皎。

 

叶 飞 (1914.5-1999.4.18)

原名叶启亨。福建南安人,生于菲律宾。1919年随父回国。192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3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农红军。1928年后,任共青团厦门第十三中学支部书记,共青团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代书记,共青团福州中心市委书记。1933年后,任中共闽东特委书记,闽东军政委员会主席兼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师政委,参与创建闽东革命根据地。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领导闽东军民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1938年后,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团长。

1939年任江南抗日义勇军副指挥,后任新四军挺纵队副司令员、党委书记, 苏北指挥部第一纵队司令员兼政委,苏中三地委书记,新四军第一师一旅旅长兼政委、第一师副师长,苏中军区司令员、一师师长,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参与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参加了黄桥、车桥等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第十兵团司令员。

建国后,任福建省政府副主席,军区司令员,福建省省长,中共福建省委第一书记,福州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福建省军区司令员,福州军区司令员、政委、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75年-1979年任交通部部长。1979年后任海军第一政委、司令员。1983年起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委,兼任华侨大学校长。1984年被推举为全国侨联第三届委员会名誉主席。是中共七大代表,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十四大代表、十五大特邀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1999年4月1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