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昌照 (1899.11.2-1988.10.14)
曾用名乙藜。江苏常熟人。1918年上海浦东中学毕业。翌年赴英国留学。1922年伦敦大学经济学院毕业后,入牛津大学深造,1924年研究生肄业。同年夏离开英国,参加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团,到欧美和日本考察工业。国国后,1928年起历任国民政府外交部秘书,国民政府秘书,教育部常务次官。“九·一八”年变后,根据钱昌照的建议,于1932年11月成立了国防设计委员会,任副秘书长。1935年该委员会改组为资源委员会后,任副主任委员。抗日战争期间,与资源委员会主任委员翁文灏等,在后方兴办了百余家工矿企业,发展战时生产,为中国重工业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资源委员会委员长。1947年4月辞去资委会职务,1948年秋赴英、法、比利时等游历。1949年6月,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由香港回到北平。同年9月,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任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兼计划局副局长。1980年在五届政协三次会议上被增补为全国政协副主席。1983年6月和1988年4月,连续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5年6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79年10月和1983年12月,连续当选为民革第五、六届中央副主席。历任民革第三届中央委员、和平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第四届中央常务委员、社会联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对台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昆剧研究会,中国麋鹿基金会名誉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顾问等职。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法案委员会、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著有《回忆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出版有《钱昌照诗词一百首》。
1988年10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90岁。
夫人:沈性元,曾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7年去逝。
钱学森 (1911.12-)
浙江杭州人。1929年-1934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毕业后报考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录取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1935年-193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学习,获硕士学位。1936年-1939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与数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39年-1943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研究员。1943年-194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间:1940年-1945年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员)。1945年-1946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1949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气动力学教授。1949年-1955年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1955年回国。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1964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1965年-1970年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1970年-1982年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还曾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宇航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名誉会长,中科院主席团执行主任、数学物理学部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86年-1991年5月任中国科协第三届全委会主席。1991年5月在中国科协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任名誉主席。1988年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2年4月被聘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中共第九-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十四、十五大代表,第三-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美学习研究期间,与他人合作完成的《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的理论基础;与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动理论,为空气动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年,国务院、中央军委根据他的建议,成立了导弹、航空科学研究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并被任命为委员。1956年,受命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
在空气动力学、航空工程、喷气推进、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等技术科学领域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近代力学和系统工程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导人。
1957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9年获“小罗克韦尔奖章”、“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奖和国际理工研究所名誉
成员称号。1991年10月获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1995年1月获“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
著有《工程控制论》、《论系统工程》、《星际航行概论》等。
夫人:蒋英
铁木尔·达瓦买提 (1927.6-)
新疆托克逊人。维吾尔族。大专学历。195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5月参加工作。1950年-1954年任新疆托克逊县二区三乡乡长、副区长。
1954年-1964年任新疆托克逊县县长,中共托克逊县委第一书记、书记,吐鲁番中心县委副书记(其间:1955年-1957年在中央民族学院政治系研究班学习)。
1964年-1968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委员会副主席。1968年-1974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1974年-1978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常委、自治区革委会学大寨办公室主任、自治区革委会农牧办公室主任。
1978年2月-1979年8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8月-1983年4月任第五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83年4月-1985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生产指挥组副组长。1974年-1978年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常委、自治区革委会学大寨办公室主任、自治区革委会农牧办公室主任。
1978年2月-1979年8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革委会副主任。1979年8月-1983年4月任第五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83年4月-1985年任第六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1984年2月-1985年10月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书记(当时设有第一书记)。1985年-1993年3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1985年10月-1996年2月任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副书记。1993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曾任国家民委副主任。是中共第十二至十四届中央委员,十五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四、六、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新疆)。
爱好文学,喜爱写诗。1963年发表处女作《我的坎土曼》、《青松的品质》。抒情组诗《阿勒泰抒情》获1989年新疆自治区新时期优秀作品奖。诗集《心中的歌》、《故乡情》、《生命的火炬》已译成为日文。《生命的火炬》和《新疆--我可爱的故乡》分别由江泽民主席和李鹏总理题写书名。
夫人:古力扎热汗·肉孜。
倪志福 (1933.5-)
江苏川沙(今属上海市)人。1950年进入上海德泰模型厂学徒。后入上海青工政治文化学习班、第四机械制造训练班学习。1953年分配国营六一八厂五车间当钳工。
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被提拔为工人工程师。1963年毕业于国营六一八厂大专班。1964年-1965年任国营六一八厂技术科工程师、副总工程师、代总工程师、总工程师。1973年-1977年任国营六一八厂党委书记,北京市总工会主任。1973年5月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1976年10月起兼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1976年10月-1977年1月任上海市革委会第一副主任。1977年7月-1980年2月任中共北京市委第二书记、市革委会副主任。
1978年后任全国总工会第九届主席,第十届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校长,国务院机械委员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警备区第一政委。1988年4月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同年当选为全国总工会第十一届执委会主席、党组书记。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5年5月任北京理工大学董事会名誉董事长;同年6月任中国职工技协名誉会长;同年11月起任中华慈善总会名誉会长。
是中共第九至十五届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四至八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
1953年创造三尖七刃麻花钻头,被称为“倪志福钻头”。1959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64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倪志福钻头”发明证书。同年在北京召开的四大洲科学讨论会上,宣读了《倪志福钻头》论文。1986年10月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颁发的金质奖章和证书。
著有:《倪志福钻头》、《群钻的实践与认识》、《群钻》。
徐向前 (1901-1990.9)
原名徐象谦,字子敬。山西五台县人。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曾任国民军第二军第六混成旅教导营教官、参谋、副团长。1927年任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中任工人赤卫队第六联队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师第十团党代表、师参谋长、师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师副师长,红一军副军长兼第一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红军右路军总指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代校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后改为第十八兵团)司令员兼政委。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军委)总参谋长,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四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八、十一、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1990年9月2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
1993年,《徐向前军事文选》出版发行。
徐冰 (1903-1972)
原名邢西萍。河北南宫人。1923年留学德国。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兼任共产国际翻译。1928年回国,在上海、北平、太原从事地下工作。曾任中共中央翻译,上海反帝大同盟党团书记,并在中共中央职工部、全国总工会工作。1922年-1923年曾被捕入狱。1937年-1939年,在延安任党报委员会秘书长、解放社编辑,负责编辑《解放周刊》、《新中华报》。1939年到重庆,任南方局文化组组长、重庆局委员,在周恩来领导下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共潍坊市委书记,济南市市长,北京市副市长。
建国后,历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副部长、部长。是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共八届候补中央委员。
“文革”中受迫害致死,1979年被平反。
高 岗 (1905-1954)
陕西横山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西北地方军阀部队中从事兵运工作。1933年被派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政委,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参与了创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在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领导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前敌总指挥部政委。同年9月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5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书记,1939年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长,还曾任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
1941年初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曾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代政委。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开展工作。同年11月任北满军区司令员。
1933年被派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历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政委,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四十二师政委,参与了创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1935年2月,在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统一领导后,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前敌总指挥部政委。同年9月任红十五军团政治部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5月任中共陕甘宁边区委员会书记,1939年1月当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长,还曾任边区保安司令部司令。
1941年初任中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书记,同年5月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曾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政委、代政委。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抗日战争胜利后,被派往东北地区开展工作。同年11月任北满军区司令员。
1946年6月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1947年底任东北军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副司令员兼政委。参与领导建立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斗争。
1949年起,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建国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1月被任命为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1953年与饶漱石进行分裂党、阴谋篡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的活动。1954年2月在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中受到揭露和批判。同年8月17日自杀身亡。1955年3月中共中央全国代表会议通过《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决议》,开除其党籍。
高崇民 (1890-1971)
辽宁开源人。1911年参加同盟会。1914年留学日本。1919年回国,曾在新闻界、教育界、工商界任职。后任张学良秘书。“九一八”事变后,参与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复东会”。1936年参与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期间,担任东北救亡总会的领导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并组织“东北民主政治协会”。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安东省主席、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司法部长。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兼司法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东北分院院长,全国政协主席,民盟东北总支部主委、民盟中央副主席。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
“文革”中受迫害,1971年7月29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郭沫若 (1892.11.16-1978.6)
原名开贞,号尚武。四川乐山人。1914年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运动。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五四”时期,积极从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并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1924年后,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倡导革命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后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的研究工作,积极支持留日青年和国内文艺界的革命文化活动。1930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组织和团结国民党统治区的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历任《救亡日报》社社长,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抗战胜利后,参加了反抗蒋介石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和发动内战的斗争。1949年8月当选为首届全国文联主席。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文联二、三届主席,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协名誉会长。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著有《屈原》、《虎符》、《蔡文姬》、《棠棣之花》、《甲申三百年祭》、《青铜时代》、《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等历史剧、论著及大量诗文。出版有《沫若文集》。
1978年6月12日逝世,终年86岁。
夫人:张琼华(1890年-1980年6月24日),终年90岁。
郭安娜,又名佐藤富子,生于日本仙台,(1894年4月5日-1994年
8月15日),终年101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