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成都九月二十八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火车头”牵引西南经济步入新时空
作者 冯金声 杨杰
舒适的空调列车、夕发朝至的旅游列车以及各种专列,如今已成为西南地区客运市场上的名牌产品。这和五十年前四川没有一寸铁路相比,真是没法想的事。站在一九五二年七月新中国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旁,纵目西南山水,但见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崇山峻岭间已是铁道纵横,列车飞驰,一条条运输大动脉成为西南经济建设的脊梁。
的确,四十多年来,“火车头”驶过的西南大地,经济迅速发展。在“火车头”牵引下,绵阳、西昌、德阳等一些过去排不上号的小县城因铁路而兴,如今已出落成“西部电子城”、“航天城”等新兴城市,为海内外所瞩目。连同水陆重镇重庆、天府之都成都等特大中心城市,编织出一个巨大的城市珠链。而地处西南山区的成都铁路局,也积累起可观的家底,管辖着川、渝、黔境内八大干线,四千零三十七点六公里的营业线路,固定资产达三百多亿元,这些为民造福的基础设施,几乎都是近五十年中央政府投资建成。
说起铁路,四川人民有着无尽的伤心往事和深深的情结。从清朝末年开始,他们就为修铁路捐款、捐税、捐粮。为反抗清政府向洋人出卖路权的可耻行径,四川人发起保路运动,引发了改变中国命运的辛亥革命。今天,在成都人民公园内,巍然耸立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仍在痛诉当年的伤心和悲壮。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九五二年,望眼欲穿的四川人,终于见到了风驰电掣的火车。并由此迎来了第一次铁路建设高潮。
一九五六年,宝成铁路全线通车,四川打通北大门,结束了“蜀道难于上青天”的历史;一九五八年底,黔桂铁路贯通,西南从此有了直通沿海的“生命线”。此后,西南地区又相继建成川黔、贵昆、成昆、湘黔、襄渝铁路,并与全国铁路相连,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八五”期间,西南地区兴起第三次铁路建设高潮,新建达成线、宝成铁路成都至阳平关二线建设、成昆北段电化、襄渝线电化建设相继开工。目前,达成线已建成通车,宝成二线今年可望开通到成都,襄渝铁路全线实现了电化,成昆线电化将于明年全线开通。
三次铁路建设高潮,是铁路运输不断提速的过程,同时准确勾画出西南经济发展的轨迹。川、渝、黔两省一市从铁路运输空白,迈步走向全国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其经济正以比别人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四十多年来,铁路所到之处,沉睡千年的丰富资源被唤醒,城镇乡村焕发生机。依托铁路,单一农业经济的川、渝、黔地区,铁路沿线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西部的工业、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并形成一批后劲十足的新兴城市。同时,铁路建设促进了当地人民观念的转变。在“三线建设”时期,来自全国各地的大批科技、管理人才,在铁路沿线企业安家落户,西南山区的人才结构得到改善,也为偏僻地区带来新的思想观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千万的“川军”、“黔军”纷纷走出家门,乘火车走向广东打工,到上海盖楼,去山西挖煤、赴新疆摘棉花;人口流动拓宽了西部人民的视野,优化了资源配置。“蜀犬吠日”、“夜郎自大”等成语与四川、贵州人再也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