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最新报道>>报道内容

    半个世纪的跨越:“客家土楼”出“深闺”

中新社福州九月二十六日电 题:半个世纪的跨越:“客家土楼”出“深闺”

中新社记者 罗钦文

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走出“深闺”名扬天下,这是“客家土楼”跨越半个世纪的真实写照。

“客家土楼”散落于闽西山区崇峦叠嶂间,是辗转南迁到福建永定县的客家先民用生土和糯米浆筑起高十多米、占地数千平方米的泥墙瓦顶土屋,或方或圆,既是民居又是堡垒,适宜聚集而居,便于防御战乱、野兽和宗族械斗。据统计,目前永定县有圆楼三百六十多座,方楼四千多座。

在绚丽多姿的中国民居建筑中,“客家土楼”集华夏民居建筑之精华于一体,不失为世界建筑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然而,“客家土楼”的引人瞩目却还是九十年代以来的事。

五十年代,“客家土楼”开始受到建筑界的关注;六十年代,土楼那貌似导弹发射口的外形一度被美国卫星误认为“隐匿的核力量”,而被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直到改革开放后,象征着“封闭自守”的土楼才走向开放,走出了“深闺”,可谓“门开自有新天地,八面风来春满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来了,日本、欧洲、南美等世界各地的建筑权威也来了。首届土楼文化艺术节在永定举办,一套“土楼文化丛书”走到读者的眼前。一座座土楼模型走进了昆明的“世博园”,走进了厦门“九·八”洽谈会的福建馆,一次次成为海内外聚焦的视点。

尤其是九十年代以来,不但有越来越多的海外客家乡亲前来寻根谒祖,更有观光揽胜的游客络绎不绝。土楼到目前已累计接待了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游人六十多万人次。

“土楼之旅”渐渐升温,土楼也孕育了无限商机。世代居住在“振成楼”里的楼主林日耕,就是第一个“点楼成金”的人,今已成土楼人家中的富裕人家。他动员乡亲迁出土楼,把土楼作为景点,并盖起土楼饭店,经销土楼系列工艺品。

一位从小喜欢雕刻的当地青年,用木头雕成土楼模型,向游客兜售。土楼木雕制品有限公司由此成立,让土楼随着工艺品走向世界。三十多个以“土楼”注册的商标,也走进了市场,打起了“土楼”招牌。“土楼之乡”永定县更是以土楼为媒,招商引资,已经创办起一百二十多家三资企业,年产值达一亿六千多万元人民币。永定县也在招商引资建设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开发土楼,发展旅游业。

土楼走出了大山的重围,居住在土楼里的“土楼哥”、“土楼妹”也走出了封闭的土楼去闯荡山外精彩的世界。

(完)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