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最新报道>>报道内容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走向世界的上海个体私营经济

中新社上海九月二十三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走向世界的上海个体私营经济

中新社记者 常惠英

 小木匠出身的上海新高潮集团老板陶新康,靠做木制家具起家,短短十二年,他的公司已拥有下属企业二十余家,其中五分之一与外商合资合作,有两家分驻美国、加拿大。集团去年销售额达到三十五亿元。陶老板感叹道,我只是遇上了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最佳时机。

 尽管作为中国最大的工商城市,上海开埠后交通便利,经济活跃。但和现今比起来,五十年前的上海滩,呈现的仍是一派衰败景象。年逾七十的张大妈,常叹息自己没有赶上眼下的好时光。她当时在上海滩做小贩谋生,每天提篮叫卖臭豆腐、茶叶蛋之类,日子过得艰难。张大妈回忆说,那时小贩做点生意不容易,私营老板也是惨淡经营,勉强度日。

 建国初期,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当时与民宅犬牙交错的私人企业步入“公私合营”的轨道,剩下的仅仅是分散于弄堂口的“前店后房”式的一些由个人经营的烟纸店、杂货店。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上海第一家私人花店悄然出现在闹市陕西路,顿时成为新闻热点。随后,修鞋、修伞、修钢笔、修收音机、卖点心、卖服装的零星摊点也不断冒出,分散在街头巷尾。当时,人们口袋里钱不多,时兴“修修补补再三年”,小摊点的生意倒也兴旺。

 一九八八年上海第一家私营企业开业。两年后,全市的私营企业已达到一千六百零四户。主要从事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以家族制管理为主。

 进入九十年代,沪郊青埔蒸淀乡,在穷乡僻壤之地创办了华东地区第一个经济开发区----富民私营经济开发区,顿时吸纳了二千多家私营企业前来落户。

“富民”产生出巨大的明星效应。上海先后建立了不同层次的私营经济开发区一百七十余个,共有七万多户私营企业入驻。私营经济小区拉动了沪郊经济的增长。

  早些年上海人买串大闸蟹、买只大甲鱼,喜欢赶到十六铺集贸市场,图个货新鲜、价便宜。那里挨着黄浦江边,水陆交通方便,成为上海最早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如今,上海东南西北都建起了大型的农副产品批发、家禽批发、鲜花批发等市场,农民卖得方便,市民图个实惠;而遍及市区的小型农贸市场,不仅登堂入室,而且实行优质服务。上海人上集市,一手提着菜、一手捧束花,兴冲冲的往家赶,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美食街、建材城、大卖场……,活跃的个体私营经济大大丰富了上海人的生活,也逐渐呈现其新的特征。

 在以往,上海的私营企业业主,大部分是由个体工商户发展而来,主要从事商贸、餐饮等行业。而进入九十年代之后,上海大批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纷纷“下海”,投资领域则扩展到计算机软件、电子、生物技术、房地产、咨询,以及其它的高新科技行业等。沪上私营投资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如今已占总数的百分之二十五。仅去年,上海的私营企业就引进各类人才五千多人。

  以往,民族工业所需的原料,半数以上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如今,上海有二千五百余家私营企业从事对外加工和进出口贸易业务,合作领域涉及服装、电器、工艺品等二十多个行业,进出口额达十多亿元。最近,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向上海中桥基建集团提供总额为一千六百十万美元的股本投资,开了上海私营企业首次从国际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先例。

 以往,上海私人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下,市场销售不佳。而今一批私企拥有最新的科技产品,其生产的红外传感器、智能通信适配卡、有机氟新材料、电站计算机系统等高新科技产品已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近日,上海一家仅有四十八人的私营高科技企业,在同加拿大、瑞典、美国等世界级跨国公司的角逐中,击败对手,获得了“上海热线2”宽带双向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软件设计权。

 上海个体私营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上交国家的税金年年攀升。今年头七个月,已上交二十六点九亿元,同比增长近五成。专司负责个体私营经济管理的上海工商局官员表示,上海将进一步扶持更多的私企获得自营进口权,鼓励更多的私营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拓展市场领域。

  确实,经历了风风雨雨,个体私营经济在上海已从新的层次上重新崛起,并走向世界。 (完)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