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海口九月二十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从“两白两黑”到高科技为支柱的海南工业
中新社记者 关向东
在海南有一则关于工业的故事流传甚广:本世纪初,几位马来西亚华侨冒风险为祖国带会了几株宝贵的橡胶苗,并且成功地在儋州洛基乡种植成功,开创了国产橡胶工业。新中国成立之后,为了突破帝国主义对中国天然橡胶进口的战略封锁,国家开始大面积在海南种植橡胶。一九五二年,周恩来总理亲自视察儋州橡胶园,新中国第一批农业大学学生从此扎根南国数十年研究橡胶种植改良技术,“儋州创业,宝岛生根”,不断取得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这一切如今就是“老照片”,在黄宗道老人的脑海里反复回映。
黄宗道,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唯一的热作科学家,原华南热作两院院长,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是海南橡胶工业蓬勃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也是新中国海南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人。
历史上,海南工业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至宋朝。据史书记载,宋元丰三年(公元一0八0年)在海南就实施了盐政管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依托石碌的铜铁矿、那大的锡矿,海南又逐步建立了矿产品的采选、冶炼和加工工业,近代工业已见雏形。盐业、选矿业,“一白一黑”,成为人们对历史上海南工业的形象概括。
随着海南民族工业的兴起,一九一五年,由清末举人林居升、华侨姚如轩和美国教徒陈正纪合股创办了海南第一家电力公司棗琼郡启明电灯公司,从英国引进二十马力的柴油发动机,装机容量十五千瓦。这就是海口电厂的前身,也是海南现代工业的开端。
到一九五0年,海南岛解放时,全岛的工业只有榨油、造纸、纺织、家具、制革、制盐、采矿、缝纫等少数几个门类,全岛工业产值仅有三千二百七十万元(一九五二年不变价)。就连当时最具现代生产技术的石碌铁矿年产矿石也只有二十万吨,而海南最悠久的工业棗制盐业,年产原盐只有三千吨。
新中国成立后,海南新创办的工业围绕着国防需要和农业合作化同时起步。
五十年代初,国防工业橡胶业在国家资金的支持下发展起来,大批解放海南岛的部队就地转业,成立了三十七个国营橡胶农场,至一九五七年,已种植橡胶四万公顷;在国营农场的带动下,橡胶生产突飞猛进,至一九八九年,种植面积发展到三十六点四万公顷,年产干胶十四点五万吨,海南成为中国主要的橡胶生产基地,橡胶制品加工业也成为海南的主要产业之一。
为支持农业生产,一个新兴的产业棗制糖业在五十年代初迅速发展起来,琼山龙塘糖厂等六、七个大型糖厂建立,标志着海南又一“白色工业”的诞生;围绕着农业生产,系列农机、食品加工业逐步发展起来。从此,制盐、制糖、选矿、橡胶,“两白两黑”成为新中国海南工业的支柱。
改革开放二十年,特别是建省后的十年,海南工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从一九八三年的“以对外开放促岛内开发”,到一九九六年的“一省两地”;从“六五”期间工业产值首次突破十亿元,到一九九八年的一百九十六亿元;从“两白两黑”,到以石化工业、机电工业、食品工业、纺织工业、制药工业、浆纸工业和建材工业七大支柱产业的确立,海南工业脱胎换骨。
前所未有的大型石化工业、高科技制药业、电脑信息业,携着大资金、高技术、快节奏震撼着海南岛。南海崖13-1油气井生产的天然气,一九九九年上半年拿下了海南出口总值的四分之一;利用海上天然气生产的富岛化肥厂,其产品大颗粒氮肥正风靡神州;紫杉醇、脑多肽等一批国家级新药,不但促进了传统南药的新生,更跟上了国际上高科技生物制药的步伐,年均近百分之四十的产值、利税增幅,显示出宝岛制药业的勃勃生机;“智能岛”的发展战略,为海南引来了北大清鸟、清华紫光,海口市工商局为国家工商局创建全国网络查询系统的尝试,标志着飞越琼州海峡天堑发展经济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
生态工业,在美丽富饶的宝岛正在实施:生物制药的低投入、高产出、低污染;信息工业的零污染;甚至纸浆制造业的全净化设计……“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并举,为后人留下一块美丽的宝岛”,海南这个立足于二十一世纪辉煌的新兴工业省,正在用领先于时代的工业理念,阐释着现代工业的新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