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最新报道>>报道内容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上海显现经济中心城市功能

  中新社上海九月十五日电 题: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上海显现经济中心城市功能

中新社记者 刘末利

  上海,往日中国工业城市中的“大哥大”,如今是面向长江、服务全国的经济中心。她往日是向国家提供巨额工商税收利润的最大城市,如今是全国资金、商品、技术、信息、人才交流的枢纽。

  上海已是全国各种交易市场、金融机构、各业商贸公司、各大集团总部最密集的城市。

  在上海,每秒钟有上万笔证券、外汇、期货的交易配对成交;每分钟有上百万美元货品经口岸进出;每小时有上亿元短期资金在银行间拆借;每天有数亿元的商品货币回笼……。

上海经历产业结构调整的艰难过程,已显现经济中心城市功能。

  上海曾是远东的经济中心,但偏重于轻纺行业的工业结构不尽合理。城市交通及其他设施狭窄、紊乱。进入五十年代,上海侧重于营造工业基地,为国家提供了数以千亿元计的财力,却也使上海城市的综合功能萎缩。一九七八年,上海能够显示中心城市功能的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降至百分之十八点六。上海丧失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八十年代初全国逐渐萌生的市场经济推动了内地省市工商业的发展。相形之下,上海受原材料不足和涨价双重因素的困扰,使蝉联三十年工业总产值冠军的地位旁落。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使其各种经济活动受到制约。现实使人们意识到,必须发挥上海独特的区位优势、口岸优势和市场的传统优势,给上海以新的定位。除了再造经济中心功能,上海别无选择。

  九十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中共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进一步明确“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上海发展战略正式定位。

  根据这个发展战略,上海着手调整产业结构。一九九0年至一九九八年,上海金融、贸易、交通、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百分之十八点六上升至四十七点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中心城区的网格状道路格局、申字形高架道路系统相继完成通行,明显改善了市内交通。黄浦江上架设的四座大桥和江底的三条隧道连接浦东浦西。九月底,浦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上海成了中国首个“一城两场”的城市。上海已初步建成陆、海、空立体交通框架,其综合交通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接近国际先进的水平。

千余工厂从市中心迁往郊区,上海市中心按中央商务区、中心城区、生产加工区重新布局,构筑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生产环境、生活环境。

  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证券、外汇、保险、拆借等四个金融市场和金属、煤炭、航运等八个国家级物资交易市场落户上海,近二百个区域性和地方性生产资料市场应运而生。上海已拥有包括各类市场的市场体系,增强了作为中心城市的要素聚集和辐射功能。

  咨询、会计、职业介绍、经纪、拍卖、技术转让、公证、审计等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兴起,成了新兴的热门行业。零售商业、餐饮、娱乐业纷纷推出二十四小时服务。夜间,上海不再寂寞。这也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应有的特色和魅力。

  上海现今万商云集,近悦远来。各省市的大企业如春兰集团、杉杉集团等纷纷把集团总部或地区总部迁到上海,利用其信息便捷,寻找商机,谋求发展。世界五百强中的九十八家工业型的跨国公司在上海投资了一百多个项目。二百二十四家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或代表处。上海是中国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投资最多的城市。中国海运集团等中国航运业的四大集团总部都设在上海,八十多家境外海运机构也在上海有了分支机构,表明上海迈向国际航运中心的步子已有了可喜的进展。

  随着城市功能逐渐转换,上海稳步走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座具有相当经济实力、充满生气和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完)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