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阶平
(1917.1-)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医学家、医学教育家,泌尿外科专家。
江苏常州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平协和医学院毕业,医学博士。1933年9月-1936年在北平燕京大学医预科学习。1936年-1942年在北平协和医学院学习。1942年-1946年任中和医院住院医师、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1946年-1947年任北京大学医学院讲师。1947年-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泌尿外科。1948年11月回国。1948年-1960年任北京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60年-1970年任北京第二医学院副院长、院长、教授。1970年-1993年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校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副校长、校长、名誉校长,教授,中华医学会会长、名誉会长。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后改称中科院院士)。1986年当选为第三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87年6月-1993年4月任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副会长。1989年任九三学社第八届中央副主席。1991年5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科协副主席。1992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1992年12月当选为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主席。1993年3月-1998年3月任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94年8月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工程学部院士。1995年在美国泌尿外科学会第95届大会上当选为世界泌尿外科学术界领导人之一和该会荣誉会员。1995年11月被推举为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95年12月当选为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1996年5月被推举为中国科协名誉主席。1996年9月被西南交大聘为名誉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九三学社第十届中央委员会主席。1998年1月当选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第二届名誉理事长。1998年3月任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长期从事泌尿外科的临床治疗和科研工作,是中国泌尿外科的先驱者之一,在肾结核对侧肾积水和肾上腺髓质增生研究中有独创性见解。1957年首创用输精管结扎并用精囊灌注术,增强了避孕效果,是我国男性节育技术的奠基人。50年代,首先提出的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概念,被国内外公认为“在临床上有极重大的意义”,并率先利用回盲肠行膀胱扩大术治疗膀胱挛缩取得成功,到70-80年代国外才作为最新方法介绍给公众。60年代设计了特殊的导管改进前列腺增生的手术,使手术出血量大为减少,手术时间缩短,被称为“吴氏导管”。1977年提出的“肾上腺髓质增生”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被收进1979年《美国泌尿外科年鉴》。1995年“吴阶平泌尿外科医学基金会”在北京成立。
从1968年开始,曾担任中央多位高级领导人的医疗小组组长。60年代,受周总理的委托,曾先后11次为5个国家元首进行治疗。仅为印尼总统苏加诺就治疗过5次。为此,1965年1月被苏加诺总统授予“伟大公民”二级勋章。曾先后7次获得全国性的科学技术奖。1984年获得巴黎红宝石荣誉奖章。1987年又获得巴黎红宝石最高荣誉奖章。1992年6月8日-16日作为大陆七位杰出的科学家之一,到台湾进行了学术交流。1993年8月获首届中华人口奖科学奖。1993年12月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授予“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荣誉勋章”,以表彰其在医学领域的杰出成就。1995年10月被香港外科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6年7月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授予荣誉院士称号。1997年9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医学奖)。还曾荣获世界卫生组织授予的金质奖章,以表彰其在控制吸烟方面的成绩。
1997年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
主编有《泌尿外科学》、《外科学》、《泌尿外科进展》等,发表有影响的医学著作150篇,出版医学书籍21部。
夫人:高睿。
父亲:吴敬仪。
哥哥:吴瑞萍(儿科专家)。
弟弟:吴蔚然(外科专家)。
吴安然(免疫学专家)。
何祚庥 (1927.8-)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
原籍安徽望江,生于上海。194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1947-1951年就读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1-1956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干事。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理论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理论物理学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哲学博士生导师等。1978年起任高能物理所研究员。1959年在前苏联联合核子研究所工作两年。1980年当选为中科院学部委员。是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在粒子理论和宇宙论方面作出过卓越贡献,并在我国核武器研制初期,参加过原子弹和氢弹机理及理论的探索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另外,对科学史、自然辩证法、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等方面均有研究,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在物理学方面:有对双重色散关系,特别是对π-π相互作用的研究;对层子模型的研究,以及对复合粒子量子场论的研究等。此外,还有对一些物态方程,中子和光子输运理论,以及流体力学等方面的一些问题的研究。有关论文先后发表在国内外一些专门学术刊物上。在科学方法论方面:写过有关实验、假设、抽象和数字方法的文章。在科学史方面:发表过中国古代元气学论的论文。在政治经济学方面:引进数学方法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
主编有《伪科学曝光》。
爱好:戏剧,打太极拳,读书,旅游。
夫人:庆承瑞。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所,教授。
邹 竞 (1936.2.-)
女。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感光材料专家。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上海市。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电影工程学院电影胶片制造及洗印加工系。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主任工程师,河北省科协副主席。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感光材料研究工作。1985年研制成功中国新一代彩色电影底片,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转让给当时民主德国,换回了民德高密度计算机磁带的成套技术。用十年时间研制成功第一至第三代乐凯彩色胶卷。1986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8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化工部授予全国化工重大贡献优秀专家十佳之一、河北省劳模、河北省“三八”红旗手。1993年获全国总工会颁发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96年7月,被中组部授予优秀共产党称号。同年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曾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燕赵十佳女杰称号。
沈 元 (1916-)
空气动力学家。航空教育家。中科院院士。
福建福州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夏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毕业后留在西南联大任航空系助教。1943年考取英国文化委员会提供的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航空系当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1945年获帝国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夏回国,在清华大学航空系任职,历任副教授、教授,航空工程系主任。1951年起任清华大学航空工程学院院长。1952年成立了北京航空学院(后改名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被任命为副院长,1980年任院长、党委副书记,1983年改任名誉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学部委员,任数理学部常委。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第二、三届中国科协常委,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
长期从事航空教育事业及空气动力学研究工作,为培养航空、航天科技人才作出了贡献。
1990年12月被国家教委授予“从事高教科技工作四十年成绩显著”证书。1991年被授予航空航天工业部“劳动模范”称号。1992年被授予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3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授予“1993年世界杰出知识分子”称号及金质证章。还多次入选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及远东名人录。
沈 鸿 (1906-1998.5) 中科院院士、机械工程专家。
浙江海宁人。一生只断续上过4年小学,13岁时到上海一家布店当学徒。25岁时与人合资开办“利用五金厂”,任经理,制造弹子锁,与洋货抗衡,由此开始了他的机械制造生涯。1938年毅然带着70名工人和10台机床奔赴延安,创建陕甘宁机器厂。曾任晋察冀兵工局、华北企业部工程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发展解放区的机器制造业和军工生产作出贡献。1942年荣获毛主席亲书的“无限忠诚”特等劳模奖状。194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9月出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财委计划局重工业处处长,国家计委机械计划局副局长,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助理,电机制造工业部副部长,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农业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国务院机械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重大科技领导小组技术顾问,中国科协委员、常委。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80年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授予外籍名誉会员称号。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副主任及《中国大百科全书·机械工程》分卷编委会主任。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委。
1958年任总设计师,组织和领导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还研究成功第一台轮箍轧机。60年代中叶,又担任了“九大设备”的研制任务(包括3万吨模锻水压机、1.25万吨有色金属卧式挤压水压机、辊宽2800毫米热轧铝板轧机、辊宽2800毫米冷轧铝板轧机、直径80-200毫米钢管冷轧机系列、直径2-80毫米钢管冷轧机系列、辊宽700毫米20辊极薄带钢轧机、辊宽2300毫米冷轧合金薄板轧机和1万吨油压机),其中有6项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5年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质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此项国际性殊荣。1989年获首届全国老有所为精英奖。1996年6月,荣获首届中国工程科技奖。
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86年出版了30多万字的《沈鸿论机械科技》。
1998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宋 健 (1931.12-)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控制论专家,航天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山东荣城人。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948年在山东威海卫市政府工作。1948年-1953年在山东胶东区党委干校、华东工矿部工业干部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外语学院等院校学习。1953年-1960年赴苏联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学院炮兵系学习,后攻读研究生,获副博士学位,80年代末,接受了由苏最高学术委员会签发的博士学位证书。1960年-1965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控制论研究室副主任。1965年-1966年任七机部二十六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1968年-1970年在甘肃酒泉国防科委二十基地工作。1970年-1978年任七机部二院生产组副组长。1978年-1981年任七机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1981年-1984年任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七机部总工程师、副部长,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名誉会长,航天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1984年-1986年任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1986年-1993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党组书记。1993年-1998年任国务委员兼国家科委主任。1998年起任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成员。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8年6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长,中日友协会长。1999年1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是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三至十五届中央委员。
1992年1月当选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1994年4月被聘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6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主席团成员。1994年11月当选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995年10月,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授予外籍院士证书。
1985年发起了“星火计划”,1988年主持制定了“火炬计划”。曾领导和主持了中国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在工程控制论和人口控制论方面有杰出贡献。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际数学建模学会最高奖--艾伯特·爱因斯坦奖。获何梁何利基金1998年度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著有《工程控制论》、《人口控制论》、《中国人口控制:理论应用》(英文)等,主编有《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
精通俄语、英语。喜欢中国古典文学。
夫人:王雨生,航天工业总公司民品司总工程师。
张文裕 (1910-1992.11) 高能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福建惠安人。197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北京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35年留学英国。1938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大、四川大学教授。1943年再次出国,先后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普渡大学教授,从事研究教学工作。1956年回国后,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宇宙线研究室主任、副所长。1973-1984年任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和所长,后任名誉所长。还曾任中国高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协委员。1955年被增补为中科院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学部委员。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至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理论、实验及宇宙线的实验研究工作,发现了介子原子,并首先证明了介子是一种非强相瓦作用粒子。在放射性同位素、宇宙线大气簇射和奇异原子研究,以及多丝火花计数器的发明方面,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992年11月5日在北京逝世。
夫人:王承书,核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