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秘密战线”
蘑菇云映红西域 今朝兴建核电 核工业再创辉煌
著名人士一个个神秘“失踪”
毛泽东的战略抉择
抢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前
谁是中国核武器之父?
核电建设奋起直追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忠实成员
中国核工业未来任重而道远
作者:钟景雯
著名人士一个个神秘“失踪”
五十年代末期,一个著名的人士在南京神秘失踪,他的名字叫姜圣阶,南京一家大化工厂的厂长兼总工程师。同事和家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在这一年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他的座位始终空着,也没有人向代表解释这一切。直到三十年后,八十年代的某一天,他的名字才重新在北京出现。此时他的身份是中国核工业部副部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主任和中国核学会会长。
同姜圣阶一齐失踪的不是他一个人,还有邓稼先、彭桓武、王承书、黄祖洽、朱光亚、于敏等人。他们中的许多人都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调入核武器研制部门。现任中国科协主席、核物理学家周光召那时还是个小字辈,他也同样在核武器理论研究中有卓越贡献。当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牵头人是钱三强----居里夫人的学生、中国原子能事业的领路者和拓荒者。
毛泽东的战略抉择
五十年代初期,中国所处的环境十分险恶,美国人自从在德国人那里获得核技术并在1945年在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之后,不时地利用手中的原子弹推行其战争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有六亿人口的大国,为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五十年代的中国,不要说制造原子弹,就是各项基础工业比起西方美、英、法及苏联也相差甚远。制造原子弹所涉及的技术不是一、两个相关技术而是牵涉到物理、化学、地质学、金属学以及探矿技术、采掘技术、提炼技术、铀浓缩技术、辐射防护技术、高温高压技术、核后处理技术、高能炸药技术等等。即使到了九十年代,一个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实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准的国家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是绝对制造不出原子弹来的。依目前伊拉克、利比亚等国家的实力来看,虽然有一定经济实力,但综合技术实力相差太远,研制原子弹只能靠从外部购买和窃取技术。因此,核大国防止核扩散只要堵住技术进口渠道就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中国领导人根据当时中国的实力定下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利用当时中苏间的良好关系,最大限度地从苏联获取技术。从目前披露的材料看,赫鲁晓夫及苏联政府在帮助中国发展核武器一事上留有余地和犹豫不决。一方面,赫鲁晓夫需要向中国示好,并联合中国抗衡美国;另一方面,赫氏又唯恐中国坐大,失去对中国的控制。1959年后,中苏关系破裂,苏联中断对华所有援助,其中包括核武器的援助。中国将发展核武器立足于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证明了毛泽东等人当年的远见卓识。
抢在中苏关系破裂之前
在有限的两、三年时间内,中国从苏联获取了部分技术、设备和图纸,并在苏联的援助下,建成了位于北京市房山县的中国第一座原子能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这期间中苏的关系也异常复杂,苏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方面的分歧愈演愈烈,苏共在处理党际关系和国与国关系中的霸道作风令中共领导人十分反感,再加上苏联要求在中国建长波电台遭到中国方面拒绝,中苏关系全面恶化一触即发。
中国的核专家们抓紧这一短促的时间接受到位的设备和图纸,并向在华的苏联专家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后来的情况果然不出所料,苏联方面于1959年全面断绝对中国的援助,专家全部撤退。
接下来的事情可想而知,中国没有别的路,只有自力更生。后来中国又逢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可谓内外交困,苏联人的作法反而激发了中国专家的决心,丢掉依靠外援的幻想,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完整的核武器体系。
谁是中国核武器之父?
在中国,最后拍板作出研制原子弹决策的是毛泽东。全面领导、统筹这项工作的是周恩来,参与有关领导和组织工作的还包括邓小平、聂荣臻、张爱萍、罗瑞卿、宋任穷、张劲夫等人。宋任穷当时任第二机械工业部部长,这是核工业部当时的一个保密称呼,后来的军工部门也均以代号表示,三机部为航空工业部;四机部为电子工业部;五机部为兵器工业部;六机部为船舶工业部;七机部为航天工业部。到了文革过后,因这种神秘称呼没有必要,才改称实名。到了八十年代,国务院进行结构改革,改名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长改称为总经理。今年,军工系统再次改革,核工业总公司又一分为二,分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在中国从没有“原子弹之父”这一说法,真要套用这一称呼,确实很难。这还不是个摆不平的问题,因为就中国当时的情况而言,研制原子弹调动了方方面面的专家,每一个人都是缺一不可。不过若从整个研制工作的组织、调动、协调、策划来说,“之父”的称号周恩来总理当之无愧,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周恩来,就没有中国的原子弹。聂荣臻也是实际上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也完全配得上这一称号。如果从科学技术及理论的突破、学术方面的挂帅来看,钱三强也不负这一称号,钱三强当之无愧是中国原子能学术方面的大家和统帅,是召集者,指路者,功不可没。
至于核工业部首任部长宋任穷及续任部长刘杰、刘西尧、张忱、蒋心雄以及文前提到的姜圣阶都在中国的核武器史上写下了一笔,其中蒋心雄和姜圣阶都在核武器生产基地作过多年厂长。在学术理论方面,邓稼先、黄祖洽、于敏、周光召等专家都发挥了卓越作用,这其中也包括在氢弹、中子弹方面的理论突破。
事半功倍 中国人的聪明所在
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包括核武器事业在及其困难的条件下走过一条艰苦卓绝、玉汝于成的道路:
1954年,铀矿地质普查在全国范围展开;
1955年,中央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决策,并开始筹建原子能科学研究基地;
1957年,开始踏勘选择核工厂厂址;
1958年,开始建立核武器研究结构,核工业生产工厂开始全面建设;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验成功,中国从此进入世界有核武器国家行列;
1965年,飞机运载投放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6年,导弹运载原子弹试验成功;
1967年5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1970年7月17日,中国第一座核潜艇陆上模拟装置试验成功;
1971年9月,核潜艇建成下水试航成功;
八十年代中后期,完成中子弹研制并掌握相关技术。
以上仅为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一窥,透视这一过程可以看出,一、中国核武器研制起步晚,进度快,几乎每年跨越一个台阶;二、试验次数少,效率高,没有一次重复试验,每次试验取得多种数据。值得说明的是,就中国的国力而言,实在不允许、也不值得进行如美苏一样频繁的试验,这也许就是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不同之处,在核武器试验上的少花钱、多办事,恰恰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所在。
核电建设奋起直追
也是由于中国的经济实力有限,中国在将钱投入核武器研究的同时,没有来得及大规模将核技术转移到民用领域,以至于中国的核电事业相对滞后。直到文革结束,中国将中心工作全面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大规模削减军费和裁军后,核电建设才全面提上议事日程。
至八十年代中国决定建设核电站时,世界各国的核电站已具相当规模,就连台湾也建成了核电站,法国的核电发电量已占发电总量的70%。在中国政府内部,对发展核电也存在争议,核电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技术和安全保障上均有一定难度,何况中国煤产量高,价钱便宜,若急功近利,发展煤电,既方便又便宜。中国的决策者们最后考虑到中国能源的有限储量和下个世纪的战略储存,毅然决定发展核电。
1983年,中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动工兴建,这座三十万千瓦核电站只引进了部分关键技术,其余均为中国自行设计、自行施工、自行制造。接着,主要引进法国设备的大亚湾核电站也开始施工,大亚湾电站为九十万千瓦双机组,该电站位于深圳,临近香港,本拟借地利之便在电站建成后向香港输出电力换取外汇,以还借款,不料天有不测风云,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事故,在香港酿成一场“大核风波”。
“大核风波”由多种因素引发,首先是香港居民的盲目恐核症,由于许多人对核电缺乏应有的基本知识,以至于谈核色变;其次是许多港人对内地的核技术水准缺乏了解,惟恐出现“万一”情况下的事故,以至于连大亚湾核电站设备的主要供应者法国都要出来说话,以保证不会出现安全问题;这期间正逢香港政权移交的过度期,也不乏一些政治因素参杂其中。内地有关部门为此做了大量耐心细致的工作,包括在香港举办核技术展,请香港各界人士到北京参观、座谈,香港有关方面人士还派团到欧洲访问,终于使大亚湾核电站风波烟消云散。
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相继于九十年代建成,并投入安全运营。在此之后,大亚湾核电站又续建新的一组九十万千瓦双机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也续建二期、三期工程。在江苏、引进俄罗斯技术的连云港核电站正在施工之中。辽宁、山东、福建、海南、江西、湖南等省也在积极筹备建核电站。可以预计,到下个世纪,核电在中国能源中的比重将比目前大幅提高。
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忠实成员
与此同时,中国在发展核电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出口。早在八十年代,中国就已向西方国家出口了一定数量的核燃料,即铀--235。1986年,中国又同阿尔及利亚签订协议,出口一座研究用重水反应堆,现已建成并移交对方使用。1991年,中国再同巴基斯坦签订合同,出口一座三十万千瓦核电站,电站于1993年开工建设,现已接近尾声。中国在核设备和核电站方面的出口,展示了中国核技术方面的质量和信誉。
中国于1984年正式加入国际原子能机构,并先后同十多个国家签订了和平利用核能的合作协定,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核技术方面的合作与经贸往来。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间防止核扩散的行动,在核出口中,中国一贯坚持用于和平目的,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监督。中国的作法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赏。
中国于1986年成立了核安全局,并在核安全监督方面同国际接轨。中国还按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标准制定了核电站安全标准,其中有些标准还高于国际标准。自中国核电站投入运行以来,还从未发生过事故,这得益于中国建立的严格的核安全制度。
中国核工业未来任重而道远
中国于不久前公布了中国已成功地掌握了中子弹技术,这表明中国在核武器的小型化和实用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在当前这个不安宁的世界里,中国将不会停止核武器的研制与跟进,以保持一定水平的核军备,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安全。
回顾中国核武器及核工业四十四年发展历程,其悲壮的历程每一个人都会永远铭记。他们中的许多人现仍工作、生活在遥远的边疆、大漠、荒原和重山峻岭中。正是有了他们和走在他们前面的两代人的默默奉献,才有了我们共和国的安全和人民的安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