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消闲观念大转变
昨日空闲忙什么? 洗衣、做饭、哄孩子
今日休闲玩什么? 旅游、健身、玩电脑
中国人的词典里有休闲这一词吗?在九十年代以前的许多年里从来没有。人们习惯的七天周期中,前六天称为工作日,最后一天称休息日,可见这一天只是劳累六天后的休息,而远非今天的休闲、消遣。至于农民,简直就连这一天的概念都没有,一年由春到夏,到秋,脸朝黄土背朝天,何谈休息日,又何谈休闲?
许多年来,外国人将中国人比喻为一群蓝蚂蚁、灰蚂蚁,其实内中包含三个概念:服装单调只是其一;第二个概念是指人口多;第三个意思是指中国人为了生活,为了温饱终日忙忙碌碌,像不知疲倦的工蜂和蚂蚁。
不堪回首的中国人!
五十年代:终日忙碌不得闲
弥女士出生在1951年,是真正的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新中国的准同龄人。
自从她记事的那天起,就看到父亲、母亲为了生活终日忙碌。她父亲是一名技术工人,在解放军的汽车修理厂工作,收入还算不错。在五十年代的中国,没有了战乱,没有了饥荒,生活还算安宁,只是也没有太多的精彩。大家都一样,谁也不穷,谁也不富。一周七天,只有星期天才会有些许空闲。做什么?洗一周积下的衣服,做一周攒下的家务。秋天备冬衣,春天制夏装,还要缝缝补补,所谓“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那时吃饭是家中的第一大事,每天起床三顿饭,柴米油盐酱醋茶,家庭主妇往往收拾完上顿,就开始预备下顿。有时周日全家得闲围坐在一起包顿饺子,也算其乐融融。弥女士在孩提时代就想,人活得太累了,长大了再也不能这样生活。
五十年代实行的工作制叫“三八制”,即八个小时工作,八个小时休息,八个小时睡眠。这也是当时国际社会流行的工作制,比起过去是一大进步。在那个年代,内地城市里的生活要比乡村丰富多采。城市里有公园,有电影院、剧院,有展览馆、博物馆,大一些的城市有游泳池,冬天还有溜冰场。越大的城市文化设施越健全,文化活动也丰富。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中心城市,还能看到苏联芭蕾舞团的精采演出。在文化人士圈内,有一段时间交际舞还很盛行。
总之,在那个年代,普罗大众还没有多少空闲时间,更谈不上消闲,睡个好觉,吃顿饺子,看场电影,就不失为休闲了。
六、七十年代:会议运动忙不闲
进入六十年代,老百姓好像从没有空闲的日子。当时中国的政治生活紧张严肃有余,生动活泼不足。当然那时的环境也恶劣一些,先是三年自然灾害,接着是赫鲁晓夫向中国施压,中苏关系破裂,接着是美国部署新月形包围圈,对中国进行遏制。外部的恶劣环境令国内民众活泼不起来。
弥女士当时正由小学升入中学,学校校长向学生们讲述了当时的形势。当时的会议很多,有报告会、座谈会、忆苦思甜会,后来又有学大庆、学大寨、学解放军、“四清”等运动,很多业余时间都用上了,甚至学习时间都被占用。
接下来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已是中学生的弥女士和同学们一起也投入到文革中去,这文革进行了十年,国家的经济、文化都陷于停顿。到后来很多人都没有事做,反倒有了空闲时间。有人养鱼,有人种花,也有人读书。练甩手操、打鸡血、喝红茶菌都出于那个年代。那时的文化生活可说贫乏到了极点。听的是“语录歌”,看的是“样板戏”。到了文革后期,结婚的人特别多,以至于七十年代末,中国又出现了一次生育高峰。在那个革命的年代,自然不会有舞会、歌厅,不过半导体收音机倒是大发展,也许当时中国就是世界上拥有收音机最多的国家。
今天,弥女士对她的孩子讲述当时的事情,孩子怎么也听不明白,弥女士说,今天也不用对昨天抱怨太多,好在一切都过去了。
八十年代:新风缤纷入眼来
文革结束,一切束缚人们的思想禁锢一夜之间散去。迎面而来的是外部世界缤纷多彩的生活方式。人们发现生活中有趣的东西是如此之多。首先是以邓丽君为代表的港台歌曲给人们带来一丝新意,交谊舞也迅速在大城市流行开来。外国文学作品堂而皇之摆上书店柜台,以“霍元甲”为代表的港台功夫片风靡一时,日本电影“追捕”、美国电影“未来世界”成了人们议论的话题。
这一切来得似乎太突然,也必然带来了一些争论。当时人们还习惯过去的模式,对外部的事物似乎也不太习惯。在中国全国开始了一场大讨论,其中包括是遵循过去的习惯一成不变,还是改变一下,并且虚心向外国学习。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帮助人们改变了这一切。从此,人们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其舒畅的心情不是外面的人可以理解的。
弥女士这时已结婚生子,虽然是独生子,但花费的心思一点也不会少。她在文革中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此时她要补习功课,拿到大学文凭。她还要用更多的时间抚养和教育儿子。在她们这一代人看来,孩子更重要,因为孩子是她的希望。她原本想过与父母一代不同的生活,但是不行,她还没有那么多的空闲时间。她爱这个家,她就要为这个家付出。
在八十年代,外部的世界变化得很快,卡拉OK歌厅一时间风靡了大小城市。录相厅也日夜放映。南方先富起来的地区许多人有了钱,于是就拼命的享受,听歌、跳舞、搓麻将、洗桑拿。有时享乐之风吹到大学里,令学子神不守舍,耽误学业。这毕竟是一时之风,风来得快也走得快。
中国人是个节俭和精打细算的民族,八十年代是个大发展的年代,人们拼命地挣钱,非要存个大数才心安,轻易把钱拿出去旅游没那么容易。这就是中国人,弥女士也是中国人。
九十年代:开始掏钱换开心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人的观念真的开始发生了变化,钱包的鼓涨开始使人们有闲钱去做衣食住行之外的消费。到了最近几年,物价又是出奇的便宜,于是大家纷纷在琢磨钱的去处。
一些人想到了旅游,于是纷纷往郊外跑,十三陵、颐和园已不再吸引人,于是再去远郊区,去房山,去密云,去爬山,去钓鱼。也有人专门去郊区的农家住几天,吃农家饭,果园摘果,也为了呼吸几天郊野的新鲜空气。还有一部分人再走得远些,去天津,去北戴河,去五台山,去承德避暑山庄。也有人把眼光伸向国外,去泰国,去澳大利亚。还有的去港澳。中国人发现旅游是如此的愉快,身心愉快比什么都重要。
弥女士这时已是人到中年,她发现现在最要紧的是健康,虽然工作还是很忙,但她坚持去锻炼,有时跳交谊舞,有时练健美操,她还在星期日拉着先生去爬山。虽是气喘吁吁,但也其乐无穷。
清晨锻炼在内地许多城市已蔚为风气,每天早晨公园里都是人满为患,有打太极拳的,有练气功的,有唱京剧的,还有的什么也不练,只为呼吸新鲜空气,活动活动筋骨。
青年人的爱好又有不同,他们多是夜猫子,白天睡懒觉,夜里玩通宵,去处有歌厅、舞场、咖啡屋、酒吧,也有去打保龄球,或者看通宵电影。
近年又有人玩出新花样,有人买了汽车,总喜欢开车到远处走走,有时买菜也开了车去。电脑进入家庭后,顿时成了许多大男人的“成年”玩具,迷电脑的大有人在,先是练打字,间或打打游戏,后来上了网,顿时又成了“网虫”,网上的世界如此精彩,怎肯轻易罢休。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原来好玩的东西这么多。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人静下心来,漫游在书的世界里,读外语,读金庸,在他们的世界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世人皆醉,惟我独醒”。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活法,“大款”们有他们的潇洒去处。高尔夫、网球是其主要选择。高尔夫热就是他们推波助澜的。以至内地各地到处建高尔夫球场,仅珠江三角洲就有十几个。最近又出现了迷你高尔夫,价格也略便宜。除了高尔夫,现在也时兴租借场地打乒乓球、网球、台球,可选择的项目很多,但要根据兜里的钱包去选择。
九十年代初,中国也开始同西方接轨实行了双休日。这为普罗大众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从此不再是匆忙的星期六,紧张的星期天,疲惫的星期一。人们开始考虑双休日的去处。有一段时间,传媒上也热烈地探讨如何为市民休闲提供指南。平心而言,中国人的休闲时代还没有真正来临,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这一时代下个世纪初会翩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