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国庆特稿>>报道内容

《中新社国庆五十周年系列专版》之二

中国:富强、进步 人民:自信、文明

作者:阿兰

文之一 告别旧体制 走进新时代

  五十年,一个人从新生走向成熟;

  五十年,一个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

  新中国五十年的沧桑巨变,没有什么语言能够全面描述,然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到它的点点滴滴。生活越来越富裕,思想越来越自由,天地越来越广阔,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

文之二 从三次修宪看民主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一九五四年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自此后,国家对宪法多次进行修改。其修改、增加的内容,折射出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进程。

0821.jpg (32479 bytes)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宪法中与此不相适应的规定,做了必要的修改。一九八八年、一九九三年和一九九九年,先后三次对宪法进行了修改。

  特别是第三次修宪,意义十分重大。一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地位,二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肯定了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了宪法,昭示着中国正在走向法治,必将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得到较大的发展。

  肯定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无数事例证明了这一点。当初,人们对“个体户”的称呼多少带有贬义,现在,私营经济已发展到一百多万。

  一九九三年,二十多名非公有制经济的代表成为全国政协委员,走进了参政议政的殿堂。被称为“珠宝大王”的李静是其中的一位。他十六岁时到工厂做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向单位提出了停薪留职的申请,那时侯社会上对个体户有偏见,他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情急之下,他给省长写了信,得到亲笔批示。这样,他的创业迈出了第一步。后来,他想做可口可乐的湖南总代理,又因为是个体户,不能做批发。当时正值中共十二大召开,他向大会发了贺电,同时,又给国家工商局发了相同内容的电报,陈述自己的难处。几番周折,总算取得了营业执照。事业渐渐做大,现在,他的生意已扩展到珠宝、金融等,总资产达三亿多元。同时,他还先后投入五百多万元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在民主与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和完善的同时,反映社情民意的渠道和方式也在扩大。以报道大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著称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性栏目《焦点访谈》就是一例。至今,已播出一千八百多期,半数以上是批评性报道。中共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很重视节目中披露的各种问题,常常予以批示加以解决。去年十月,国务院总理朱(金+容)基视察该节目部,说自己是热心观众和支持者,同时也是被监督对象。他并赠予四句话: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文之三  从民间谚语看社会的进步

  从某种程度上说,民间流传的谚语可以很精辟地反映一种社会现实,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社会的进步程度。

  “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这句话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反映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组织上的安排,个人只有服从,即使不喜欢这份工作,一份档案就可以限制。而现在,就业的门路多了,选择面宽了,人才的流动更为自由。

  八十年代,王先生大学毕业后,没有按照父亲为他规划的事业之路走下去,而是选择了自我设计。对新闻有兴趣,他和朋友一起创办了一份刊物;对地产有兴趣,他跳槽到一家地产公司打工;对证券有兴趣,他跑到一家证券公司工作。十年间,他换了四、五个职业。而他的父亲,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到他退休,没有换过第二份工作。

  “炒鱿鱼”,成为近年来时髦的词汇之一。不管是被老板炒还是炒老板,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职业的选择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自由。

  知识受到尊重,更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文革”中,知识遭到践踏。那时侯,人们错误地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知识分子被当作“臭老九”,地位低下。动乱结束后,邓小平首先从科教着手进行治理整顿。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无数有志青年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一九七八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诗人郭沫若热情洋溢地称科学的春天来到了。这一切,使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的风气。那时侯,陈景润、杨乐、张广厚等科学家是人们崇拜的偶像,社会上也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谚语,由此可见知识分子在人们心目中的份量。

  八十年代,知识分子曾一度受到冷落。那是因为改革开放之初,一批文化程度不高的人趁国家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浑水摸鱼,成为暴发户,财大气粗。而知识分子的待遇却不高,这就是当时曾引起极大争论的“脑体倒挂现象”。“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穷硕士,傻博士”等谚语生动地反映了这种现实。

  然而,进入九十年代,知识前所未有地受到人们的尊重。以前那些文化程度不高却敢做敢干的暴发户相当一批人遭到淘汰,人们意识到知识的重要。现在,如果只有学士学位,求职时往往不被当回事,而硕士、博士、博士后才具有竞争力。若再加上海外大学的学位,则更为吃香。

  从大别山农村里走出来的汪潮涌的经历就是一个“知识就是财富”的例子。他出生于一九六五年,八十年代在清华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后赴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主修金融,获得博士学位。他曾在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和标准普尔证券评级公司任职,一九九三年回国任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年薪一百万美金。

文之四  从日常生活看时尚的变化 

  早上,张先生结束晨练后,打开热水器,洗去一身的汗水。然后,他从冰箱里拿出罐装牛奶,并用微波炉加热一个汉堡。早餐后,出门上班前,他照例要在梳妆台前把自己收拾一新,做些必要的美容。女人爱美,现在的男人也不例外。

99083116.jpg (9778 bytes)  然后张先生开着私家车到公司上班。用饮水机里的纯净水给自己冲一杯咖啡或是茶,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打开面前的电脑,上网查询,信息全在眼里。和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的客户谈生意,有“全球通”移动电话,或者发一份E-Mail,只需鼠标轻轻一点,那边即刻一目了然。

  晚上下班回到家,如果天热,可以打开空调。吃饭,有从超市买来的净菜或已配好的半成品,下锅一炒就行。实在懒得自己动手,住家附近有各种风味的餐馆。洗碗,有洗碗机;洗衣服,有洗衣机。家里乱了,有小时工固定时间来打扫。当然,张先生不会忘记叮嘱工人把垃圾分类装好,以便回收。注重自我的生活质量的同时,他还很关注环保。因为这是一个现代文明人的标志。

  象张先生这样方便、文明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很多人都同样在享受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以提高。

  从前以“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荣,全国人民的衣着几乎全是蓝、灰、黑三色。而今,服装的多样化令人眼花缭乱,穿出个性,穿出色彩,穿出品位,成为一种时尚。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口众多,吃饭问题一直是一个老大难。不管在哪里见到,人们见面打招呼爱问“吃了吗?”买米、买面凭票定量供应,红薯、高粱、玉米等聊补不足所需。而今,吃的东西应有尽有,山珍海味、五谷杂粮随你挑。粗粮、野菜反而成了稀罕之物。

jz1.jpg (4765 bytes)  过去,住房建设相对滞后,而人口又在不断增加,城市人的住房狭窄,有些人往往几代人合居一处。农村也是这样,农民把建房当作头等大事。现在,很多人已经有能力自己购买商品房。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五十年来交通面貌得到很大改善,铁路、公路、航空四通八达。城市人的出行格外方便,公交车、地铁、专线车、小公共汽车、出租车,象北京还有一种专门配备有空调的公共汽车,人们可以视自己的经济能力自由选择。

  人的一生首先离不开衣食住行,在精神生活方面,人们追求的时尚也在不断地走向多元化和高层次。“文革”中,只有八个“样板戏”,文化生活极为单调。后来,电影曾一度红火。电视的广泛普及后,坐在家中即可知天下大事。现在,如果在街头随便问一个人的娱乐方式,他可以告诉你许多:看电影、看电视、听音乐、泡酒吧、逛舞厅、唱卡拉OK……

文之五  从一个人的经历看五十年变迁

  四十年代初,刚刚十六岁的英嫁到了河对岸的李家。大年三十成的亲。英的母亲去世早,父亲穷,给她做了一件新棉衣,算是嫁妆。

  可是英的婆家也不富裕。丈夫十八岁,排行老四。过完年,家境较好的大哥不愿受拖累,吵着要分家,还要占有家里值钱的东西。新娘子英这时显示出旧式妇女少有的豁达和勇气,她什么也不要。于是,赤手空拳的小俩口自立门户,开始了新生活。

  日子过得很艰难。几年后,丈夫当了兵,出了家门就没有回来。他走得很远,从北方一直走到西南,在那里驻扎下来。新中国成立后,他离开了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

  而英在老家吃了不少苦。她一个人带着孩子,种地,伺候公婆,样样自己做,没有人帮她。丈夫稳定下来后,把她接了去。总算有了一个象样的家。

  英没有文化。因为她在老家时做过妇女工作,于是组织上安排她到党校学习。她扫了盲,有了正式的职业。一家人其乐融融。

  然而六十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灾害,让英措手不及。这时她已经有了四个孩子。一向善于操持家务的英也只好和全国人民一样挨饿。偏偏这时候遇上机关精简,身为领导干部的丈夫以身作则,动员妻子带头“下岗”(那时叫退职),英就回到家里做起纯粹的家庭妇女。

  其后,英响应国家号召,又生了两个孩子。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到处是动乱,人们无心从事生产,造成物质匮乏,而人口又在大量增加。英退了职,少了一份收入。但话又说回来,即使有钱,也买不到什么东西。她所在的那个城市人们不爱吃面食,孩子们都习惯吃米饭。常常是,用一点香油和酱油拌在米饭里,就对付了一餐。而肉、蛋、鱼和青菜是没有的。每到星期天,英想法买点肉,煮点肉丝面或者包顿饺子,就算是改善生活了。

  真正让英感到解脱的是八十年代。六个儿女都工作了。最重要的是,从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改革开放,很快就让人们尝到了甜头。物质丰富了,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大大地提高。

  英说,年轻的时候没有穿过真丝的衣服。于是儿女就买来孝敬她。

99080922.jpg (7330 bytes)  英说,年轻的时候哪听说过彩电、空调呀?于是儿女就帮她把彩电、空调搬回家。

  英说,年轻的时候饭都吃不饱,结婚的时候也没见过什么金银珠宝。于是儿女就给她买来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

  邻居们很羡慕英,苦了一辈子,老了,却享不尽的福。其实他们自己的日子还不是一样的幸福,想吃什么,鸡鸭鱼肉蛋奶天天有。想穿什么,到街上就买回来了。想出门,出租车、火车、飞机随便挑。

  英今年七十六岁了,住着自己花钱盖的房子,守着一个大院子,养养花,逗逗猫,颐养天年。想想现在和五十年前,英说,那真是天上地下。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