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返回]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国庆网站首页>>国庆特稿>>报道内容

五十年代买块手表攒半年 九十年代私人轿车满地跑

--从中国家庭新旧大件的对比看五十年沧桑巨变

舒君

99080919.jpg (7613 bytes)  许多年来,“三大件”是内地的一个特有名词,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五、六十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标榜的“三大件”又演变为“新三大件”,即彩电、冰箱、洗衣机,到了九十年代再次演绎为电话、电脑、空调,直至近年来,“三大件”的说法已淡化,汽车、房子等等林林总总的现代生活物品已不足以“三大件”来概括。但无论如何,“三大件”这个名词伴随了中国人这五十年。

“三大件”--这个即将逝去的名词,内中的苦涩、艰辛又有谁说得清?其中伴随的喜悦、憧憬又令每一个过来人难以忘怀。

  北京某大学的郑老师经常对子女们谈起当年工作成家时的紧日子。郑老师和爱人都是五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教书,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算是很体面的。郑老师刚工作时每月工资56元,爱人也是56 元。由于国内当时还没有什么工业,郑老师工作后向别人借钱买的第一块手表是瑞士英纳格牌的,148元,每月从工资中扣40元,四个月才还清。结婚时只有从学校借的一张床,两把椅子,一个书桌和一个书架。郑老师的爱人在1966年买了第一辆自行车,下雨天还舍不得骑。家里到了一九七八年,才有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那时日子多紧巴呀,看看你们现在,什么都有,还不知道珍惜!”每次“忆苦思甜”完,郑老师都要对子女们以这样的唠叨作结束语。

  郑老师家的状况代表了中国五、六十年代大多数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和财产的状况,是那个年代人民生活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居民收入水平节节上升,消费水平不断攀升,家庭财产淘汰更新率提高,正稳步迈向小康社会。回顾六七十年代,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不能不使人由衷感慨中国的沧桑巨变。

一,六七十年代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

99080920.jpg (8027 bytes)  客观地说,在五十年代初期,“三大件”的说法还未出现。当时顾及的主要是吃饱、穿暖。从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中国人都知道那个年代人们收入的低下和社会消费品的贫乏。商店里买什么都要票,一般每人每月定量粮票27到30斤,布票每人每年6尺。以北京居民为例,每人每月能买半斤肉,半斤油,过年过节每人供应四两花生,一两瓜子,一年能买到一、两次排骨。禽、蛋、鱼、鸡就更少见了。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对比今日的少年儿童,真可称得上是营养不良。一般居民家里也都没什么象样的家具,只有木板床,吃饭的木桌,几把椅子,旧衣橱或衣箱。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在当时算是奢侈品,称做三大件,加上收音机是四大件。很少有家庭能同时拥有这几大件。

  郑老师回忆说,那时她家楼上住着工厂的八级工老李,八级工是工人中的最高级别,收入一百多元,而学徒工才十几元。老李家有四个孩子,老婆没工作,操持家务。每天下班后老李都不急着回家,而是先到小酒馆要两碟小菜,喝两盅,喝够了再回家吃饭。有时把吃剩的鸡爪子、猪头肉带回家叫孩子解谗,叫周围的小伙伴眼馋得不得了。老李没有手表,只有一个大闹钟和一架缝纫机。他的大儿子初中毕业参加工作后,每月攒钱,攒了两年,才买了一块上海牌表,当时是120元,兴奋得到处炫耀。

  郑老师还记得,那时家里只有一台老式收音机,爱人的一辆自行车骑了十三年后,上中学的女儿又接着骑。四大件以外,电视机就更加少见。她住的楼里只有一家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放暑假时全楼的小伙伴都挤到那家看电视,结果那家淘气的儿子自己制作了门票,每人发一张,凭票入内看电视。后来住郑老师对门的一户买了一台九寸的黑白电视机,小女儿每天晚上跑到对门家看电视,但对门很小气,总是借故不让小女儿看。看到女儿每每十分失望地回来,郑老师就下定决心,将来有条件了,一定先买电视机。

  改革开放之初的一九七八年,郑老师多年未通音信的父亲从国外回来,看到女儿家生活的窘迫,就帮助买了一台牡丹牌黑白电视机。那时买电视机凭票,一百多人才有一张票,学校工会负责组织大家抽签决定票的归属。但抽到票的人也没钱买,就让给郑老师。郑老师拿着父亲给的八百元钱买了电视。鉴于邻居们看电视之难和小女儿过去受到的冷遇,郑老师从不拒绝邻居们到家里来看电视,每天晚饭后,邻居们都自带椅子到郑老师家来,最多的时候,床上、地下共挤了二十五个看电视的人。但渐渐地,来看电视的邻居们越来越少。郑老师每碰见邻居们时,照例热情地邀请:“到我家来看电视呀”,但邻居们笑着回答,他们家也买电视了。终于有一天,最后一个常到郑老师家看电视的邻居跑来说,刚买了电视,以后不用麻烦郑老师一家了。这是电视机、主要是黑白电视机在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中逐渐普及的时候,那时是八十年代初中期。

  据调查,在改革初期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六十年代流行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还有大衣柜、写字台等家当,仍然是城镇居民的主要家庭财产。

二,八十年代新三件:彩电、冰箱、洗衣机

99080922.jpg (7330 bytes)  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到1998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二十年,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二十年。农业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38元提高到1996年的1756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提高7.2%;非农业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405元提高到1996年5620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提高 6.4%。在这二十年中,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 67.7%下降到1996年的56.3%,电视、冰箱、洗衣机等正在农民家庭中普及。城镇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则由1981年的56.7%下降到1996年的48.6%,电视、冰箱、洗衣机已在城镇家庭中普及,更现代化的电脑、轿车、VCD等大件也进入了更多居民家中。

  这二十年人民生活水平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到1984年是从生存型转向温饱型阶段,1985年到1990年是从温饱型转向准小康型阶段,1991年以后是从准小康型迈向小康型阶段。二十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实现了三次跃进。

99080923.jpg (9586 bytes)  郑老师还记得,八十年代初,女儿在电视中看到一部描写美国穷人的记录片,当她看到穷人家都摆着彩电、冰箱和洗衣机时,不禁惊呼:“妈妈快来看,美国穷人家都有彩电、冰箱!”那时,彩电、冰箱和洗衣机在中国是高档紧俏的奢侈品,要凭票或“指标”购买。一个单位才有几张票,有票还得凑够了钱,才买得起。家里有出国的,或者国外的亲戚回来的,凭着护照有一个“指标”,也可以到免税商店购买大件。那时有不少“倒爷”,到专为出国人员服务的外汇商店高价买“指标”,然后购进大件,再转手高价倒卖。一个“指标”,最多时可以卖到两、三千块钱。郑老师家的第二台电视,是18英寸的索尼彩电,就是1984年抽签抽到了票购买的,当时需要1400元钱。郑老师几乎借遍了学校的所有教务部门,才凑够这笔钱,一年后才还清。后来家里又添了一台冰箱。

  彩电、冰箱和洗衣机这新三件加起来,当时差不多需三千元人民币,这在八十年代可是个不小的数字,许多工薪家庭要攒许多年才能攒下这么多钱。为了子女结婚,父母往往倾其所有,备齐三大件,然后迎新娘进门。经常有女方不满意男方家未备齐三大件而分手。

  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从1978年的378元增加到1984年的608元,这期间平均每年递增10%;又从1984年的608元增加到1989年1261元,平均每年递增16。7%。生活模式从温饱型向准小康型转变。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强,开始集中于日用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并在1985年和1988年形成两次消费高峰。电视、冰箱、洗衣机在城镇不再是生活奢侈品,而作为生活必需品开始普及,电视也开始进入部分农民家庭。到1990年,在城市,彩电普及率达到59%,洗衣机普及率达到78%,电冰箱普及率达到42%;在农村,彩电普及率达到5%,洗衣机普及率超过9%,电冰箱普及率超过1%。

  与此同时,老三大件也处于更新淘汰之中,一些家庭或将之送给农村亲戚,或送往旧货市场。进口手表取代了国产老式手表,新式变速的合资品牌山地车换下了老式“永久”、“飞鸽”自行车,组合柜代替了大衣柜,电动缝纫机取代了脚踏缝纫机,组合音响代替了录音机……中国居民家庭财产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时经历了第二次“换档”。

三,九十年代:空调、电脑 和汽车

99083116.jpg (9778 bytes)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居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发生了火箭式飞跃,速度之惊人为前两个阶段所未见。以“小平南巡”为契机,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期,尤其是私营企业,高科技企业和外资企业发展势头强劲,不仅为中国经济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极大增加了就业,提高了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准,也刺激了消费和市场。

  从1989年到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从1261元提高到4656元,平均每年递增17.7%;人均消费支出从1211元增加到4186元,平均每年递增16.8%,生活水平向小康型迈进。居民消费向多层次、多元化转变,耐用消费品拥有量逐年增加。截止到1997年底,城镇居民彩电百户拥有量已达到100台,冰箱73台,洗衣机89台。农村彩电普及率则达到23%,洗衣机普及率为21%,电冰箱普及率超过7%。

  与此同时,九十年代初兴起的享用型财产逐步进入居民家庭。在组合家具、沙发床、摩托车、电炊具、录放像机、钢琴的基础上,空调、影碟机、家用电脑、摄象机、微波炉、热水器又走进家庭,拥有私人汽车的家庭也越来越多。到1997年底,城镇每百户家庭拥有影碟机3.5台,家用电脑0.9台,摄象机0.6台,微波炉0.7台,空调器0.2台。而旧大件则面临淘汰,1997年底,城镇每百户家庭大衣柜拥有量比上年下降12.9%,写字台下降14.2%,缝纫机下降28%,自行车下降13.1%。

  郑老师家的家具电器在这个阶段经历了第三次更新,彩电换了一台29英寸的“康佳”,冰箱换了双开门的“海尔”,洗衣机换了“小天鹅”,还新添了微波炉和空调器。郑老师女儿家除了几大件外,还买了电脑和影碟机,儿子家甚至拥有了私人汽车。

99080924.jpg (7155 bytes)  一项调查显示,在今后两年内,中国有15%的家庭打算安装电话,14%的家庭打算购买电饭煲,11%的家庭要买然气灶,10%的家庭要买电热水器。只有1%的家庭准备在两年内购买汽车,但11%的家庭认为这是他们的长远目标。只有4%的家庭打算购买电脑,但16%的家庭希望今后的某个时候买。只有3%的家庭打算两年内买移动电话,但15%的家庭认为最终会拥有移动电话。

  一九九三年以后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变化是惊人的,豪华大商场如雨后春笋,精美商品琳琅满目,私人轿车满地飞跑。许多从国外回来的人认为,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衣、食方面已差别不大,只在住、行上尚有差距。当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在居民家庭中趋于饱和后,住房和汽车将成为市场的下一个消费热点。也许,下个世纪,住房、汽车将在中国家庭中普及,将成为最具时代特色、最时髦的“新大件”。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信息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