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还京城蓝天碧水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四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还京城蓝天碧水 作者 郑晓东 喊了多半年的“根治环境污染,还京城碧水蓝天”,如今的北京老百姓慢慢地发现能见着蓝天的日子似乎多了起来,沉寂多年的老北京河湖也变得水清岸绿,人们甚至可以乘着无污染游船,水上“逛京城”,游历颐和园、万寿寺、中央电视塔等景点。 然而就在几年前,北京的环境差却跟故宫、长城、天安门一样出了名。“中国最为肮脏的大都市”、“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十大城市之一”、“全年空气中度污染时间达百分之四十”、“七千座垃圾山包围京城”等字眼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 那时候,站在宽阔的长安街上看不清几百米远的高层建筑,而夜里漂亮的街灯映出的却是雾蒙蒙的一片。即使在北京最美丽的秋天,天空也是灰蒙蒙的,老百姓形容“北京的太阳像月亮”。到了冬季采暖期,一百四十多万辆机动车的尾气混合着燃煤产生的污浊空气很不容易扩散,在北京上空形成了一个厚厚的“锅盖”,“锅”里装的正是一千三百多万北京人。 问题还不止是空气污染。航测表明,京城周围的七千座垃圾山估计覆盖了八千亩以上的耕地;北京城市水系百分之八十被污染;沙漠离京城也不远了!更有那烦人的噪音污染、城市光污染。 一些西方国家驻华使节及使领馆工作人员,为此还拿到了本国政府发放的环境保护费。连朱(金加容)基总理也多次在不同场合对北京市领导用开玩笑的口吻说:我在你们北京工作,至少要少活五年。 于是,当人们再也找不到三十年代郁达夫在《故都的秋》里描写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时,当人们开始怀念五六十年代水映红墙灰瓦的京城河湖水系时,环保问题日益引起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京城普通百姓的重视。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北京市政府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采取紧急措施控制北京大气污染的紧急请示,朱(金加容)基总理在“紧急请示”上批示:国务院完全支持。紧接着,总共四十六项治理措施分阶段出台,开始向污染宣战。 最大的几家工业污染大户被勒令逐年减产。位于城市上风口的首都钢铁厂放弃了“一千万吨万岁”的口号,每年拿出两亿多元上马污染处理设施。市内年创利润一亿多元的特种钢铁厂也被关闭。 五万多辆超过使用年限的机动车被强制报废,其中一万八千多辆几年前还在京城大街小巷跑的“面的”在首钢回炉。 六千多个露天烧烤摊点被取缔,北京人爱吃的烧烤煎炸食品必须在店内加工销售。近三万台老北京街头巷尾常见的茶炉大灶在半年内改用清洁燃料。冬季采暖强制推广低硫低灰份优质煤,并逐渐改变京城烧煤的传统为使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 五千多个施工工地被要求采取围挡、路面硬化、洒水、密闭运输等措施。北京还开展了“黄土不露天”的绿化美运动,连路旁的树坑也罩上了古朴大方的大铁罩。东华门夜市经营时甚至还在马路边上铺起了绿色地毯。 今年初,原有的空气环境质量周报进一步改为每天公布一次。八月初又将原有的八个空气质量日报监测点扩增至十二个。北京成为国内空气质量监测手段最先进,监测站点、监测指标最多的城市。 与此同时,以“水清、流畅、绿岸、通航”为治理目标的京城水系综合治理工程也在紧张地进行着。这项投资十个亿的工程对中南海等六海及北京护城河、故宫筒子河、长河这些市区主要水系进行清淤、污水截流处理和河岸绿化。 而京城垃圾战也打得越来越有水准。从垃圾搬家、填埋到无害处理,到首座生物垃圾处理机投入使用,变垃圾为肥料种田养花;从语音分类垃圾箱“开口”说话到股份制企业从事垃圾清扫、分类、回收、处理工作,到倡导垃圾产业、垃圾经济学,京城百姓在与垃圾宣战的同时也在与自己的旧观念、坏习惯做斗争。 重拳频频出击,北京大气污染加重的势头得到遏制,而被京城百姓称作“北京眼睛”的河湖也渐渐恢复了灵气,原本随处可见的“白色污染”也有所改观。 现在,北京的空气质量基本上保持在国家标准三级水平,属轻度污染,有时还达到二级的良好状态。而主要污染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在空气中的含量也大幅度下降。 京城水系不再发出恶臭,人们可以坐着按照“清明上河图”中船形打造的橹船,沿河观赏宋庆龄故居、广化寺等著名景点,找寻那份水映红墙灰瓦的感觉。不久,你还可以夜航京城,领略京韵大鼓、京味小吃等老北京风俗。(完) |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