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社会生活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告别贫困 迈向新世纪--福建省农村扶贫工作成绩骄人

中新社福州八月二十六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告别贫困 迈向新世纪---福建省农村扶贫工作成绩骄人

中新社记者 张莉

“火笼当棉袄,地瓜是粮草,点着松明满山跑”。这是一九四九年,解放军挥师南下之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福建农民的真实生活画面。

如今,五十年弹指一挥间,福建农民的生活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已是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在沿海一带,花园别墅、汽车、电脑,成了农家新一代追求的“硬件”。但是,由于福建沿海、山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即便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福建六十八个市、县中,仍有十六个属贫困县,每十户农家就有一户年收入不足两百元人民币,生活不得温饱。现今,历经十几年的艰苦奋斗与扶贫工作的改革,福建两百四十万贫困人口已锐减为二十六万人,贫困县农民年人均收入由一九八六年的三百元增加到去年的两千六百多元,原先的贫困县全部脱贫,扶贫工作图表中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已变得星星点点,不成气候。

福建省扶贫工作所取得的实绩与扶贫思路的改革密不可分。在一九八六年之前,政府基本上是采取洒“胡椒面”式的救济,贫困户由当地民政部门每户分发七元、八元人民币,应急之后依然摆脱不了贫困。此后,福建省政府对传统的扶贫方式进行了改革,变救济式扶贫为经济开发式扶贫,着力启动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八年之后,福建全省贫困人口由一九八六年的二百四十万人减到八十万人,贫困地区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福安、福鼎、建宁、罗源、诏安等五个贫困县率先脱贫。一九九四年,福建省政府又根据一部分贫困村生活、生产环境恶劣的具体情况,改“愚公移山”为“愚公搬家”,五年内,动员搬迁十五万人,从根本上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在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宁德地区,地区行署将自然村搬迁、茅草房改造、连家船渔民上岸定居作为“造福工程”的三大任务。据不完全统计,自一九九四年至今,宁德地区共搬迁自然村一千两百多个,农家一万二千余户。茅草房是闽东山区百姓居住的简易房,用树枝、芦苇、泥土搭盖而成,屋内没有光线,低矮潮湿,人畜共居。福建省政府、宁德地区行署出资近三千万元,仅用一年的时间便将闽东的茅草房全部改造成砖木或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连家船渔民,历来被称为“海上吉普赛”。是一个以小木船为家,以“讨小海”为生的特殊贫困群体。今年福建省政府与宁德地区各县市将拨款四千多万元为连家船渔民在岸上建造新家,至今年年底,福建未上岸定居的一万八千人中,将有一万三千人告别木船,喜迁新居,剩余的五千人可望在千禧之年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愿望。

(完)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