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水上逛京城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七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 水上逛京城 作者:陈正红 来自美国阿拉斯加州的艾仑小姐,给父母发E-mail说:“我在水上度过了难忘的七天,看尽了北京城的古貌新颜。” 艾仑小姐七月二十八日到北京,正赶上京城水系通航,便醉心于水上逛京城。 在什刹海,艾仑划着依照《清明上河图》中船形打造的橹船,过银锭桥,看宋庆龄故居、广化寺,欣赏岸上京味十足的红顶棚三轮车。 在玉渊潭公园,她乘坐豪华游艇顺流而下,在乾隆皇帝曾经登临的码头上,于暮霭徐风中,倾听距今已四百二十三年的玲珑塔上风铃传来的忽远忽近的叮当声;在报恩楼里,感受当年康熙皇帝为报效母恩修建城楼的一片拳拳之心。这条全长十公里的航线,很早时候就是皇亲贵族“天坛看松,长河观柳”的游览之路。 当艾仑穿过镇水兽“把守”的麦钟桥、紫御湾的水榭楼台后,又登上沿河的亚洲第二塔--中央电视塔,在五十层楼高的旋转餐厅里俯瞰夜幕下的北京城。她还观看了三层楼高的像游轮一样的滨角园码头、公寓式的住宅小区…… 在七日的水上游里,富有时代感的建筑和独具京味文化神韵的景致尽收眼底。怪不得艾仑小姐像老北京人一样说:“北京是依水而建的”、“ 北京的灵气在水里”。 北京与水有缘。据说,北京城最初是在永定河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通过大运河运来粮食百货、金砖神木,才有了紫禁城。因此,北京的许多地名都带有水的气息:莲花潭、积水潭、玉渊潭、三里河、红桥等等。 今天,在北京一千零四十平方公里的市区范围内,有大小河流三十多条,总长三百三十六公里,总流域面积一千二百六十平方公里;大小湖泊二十六处,面积六百多公顷。在历史上,它们起着漕运、滞蓄、泄洪、排涝和抵御外来入侵的作用。 不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北京人淡忘了曾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河湖。北京的河湖变了,变得让北京人伤心。 被誉为紫禁城“项链”的筒子河水面上漂浮着杂物,杂物上长着青草。筒子河边生意红火的饭庄每天将汤水污水排入河中。 北京城中心从南到北依次镶嵌的“六海”是北京的眼睛。如今,眼睛里淤泥沉积。 大运河,这条曾经和北京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大动脉断流、干枯了,过往的繁华已被淹没。 有关部门统计,北京城市水系百分之八十被污染,每年城市河湖淤积物超过十万立方米。 老北京人还记得,五十年以前他们也曾为水伤心。那时,大面积的河道干枯,六海和筒子河淤泥堵塞,成了一池死水。用水成了北京人心头一大忧患。 于是,五六十年代治水成了北京市政府的头等大事。他们带领北京人清理河湖,开凿了官厅、密云两大水库和永定河引水渠、京密引水渠。 今天,当“水”再次成为京城百姓的伤心事时,北京市人大代表提交了一份提案--关于治理北京城河湖污染的建议。市长贾庆林上任的第四天就由市水利局局长陪同视察密云水库。经过一年多的调研和多次会集各方专家座谈后,北京市制定出以截污为主的京城水系治理方案,决定投资十亿元人民币,用三年时间还京城水系以水清、流畅、岸绿、通航。市府并成立城市水系指挥部。 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日,京城水系治理开工。历时一年多,北京河湖增加水面十二万平方米,改善水面一百五十万平方米。 京城的水绿了,天蓝了,中心河湖陆续通航了。 在首航之日的庆典上,一位老北京说:“我在湖边住了将近一辈子了,就盼着有一天能在船上好好逛逛咱北京城,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完) |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