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北京地摊上兴起的民间贸易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三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北京地摊上兴起的民间贸易
中新社记者 刘洪斌
来京的外国人,很少没有到过“OK(秀水)街”的。
秀水市场初建时,正赶上大北窑建立交桥,有关部门费尽心思选出秀水东街为当地的商户建市场。商户们却老大地不愿意:这四周除了使馆就是外国人公寓,没什么居民楼,谁会到这儿买东西!最早进驻秀水市场的商户只有八户,大都冲着附近为数不多的居民卖蔬菜、水果,只有一家卖童装。
谁也没有料到,没人看好的秀水市场恰因毗邻使馆区而火爆起来。很快,以经营丝绸和服装为主的秀水市场渐渐闻名遐迩。
今天在秀水市场经营的商户,已是秀水的第三代商户,虽说商户的“地租”一代高过一代,但商户们的本事亦今非昔比。第一代秀水人与外国人谈生意,要掰着手指头费劲比划;第二代秀水人与老外们侃价,是摁着大字码计算器“Yes”、“No”;如今秀水街甲一号摊主郭林和他的伙伴们与老外们打交道,已是外语流利、巧舌如簧了。
距秀水市场不远的雅宝路市场则是俄罗斯“倒爷”倒出来的,它今天成了俄罗斯经济在北京的晴雨表。
雅宝路的各季服装一概是特大号“欧码”,国人穿着是“袍儿”,拿到俄罗斯去却成了“衫儿”。北京箱包讲究“真皮”、PVC革,而雅宝路市场则专门按需加工人造革箱包,那大大小小有棱有角的人造革包虽为北京的流行时尚所不屑,却正对了俄罗斯人的胃口,俄罗斯商人自然就对雅宝路市场“敞开”了钱包。北京一位银行业人士曾用一个金融概念形容这个市场:俄罗斯商人每年留在雅宝路的美元现金之多,几乎可以拉动北京外汇市场的比价。
近一年来俄罗斯经济不景气,亦让雅宝路市场体会到了暂时萧条的苦涩,不过,同样是靠与俄罗斯人做生意起家的北京红桥市场却愈做愈大。这个原本不显眼的菜市场,如今仅珍珠成品年销售额即占全世界的三成之多,成为仅次于香港的世界闻名的珍珠成品交易市场。
话说回来,对于那些老外们来说,北京最具神秘色彩的还属潘家园旧货市场。
黎明前的天幕泛着灰白,来路隐晦的民间藏品摆在马路旁,相貌模糊的人群影影绰绰在交易。京城东南高耸的建筑物下这片无规则延伸的市场起初是以“鬼市”闻名遐迩的。如今,那些关于“无价之宝”的神秘甚至离奇的传说仍然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外们聚到潘家园“淘宝”。
北京的使馆官员、驻华机构代表和留学生们轻车熟路地逡巡着市场的每个角落。你可能在那儿以低价购得“无价之宝”,亦可能走眼花上大价钱买到堵心的玩艺儿。
事实上,来潘家园的老外们可一点儿都不“老外”,摊主倘敢漫天要价,他们就会就地还钱。在那里,外交官、洋大款和来自河北、河南乃至全国各地的“乡下人”就像邻居般亲近,比比划划问货,叫叫嚷嚷还价。去年,在华访问的某国总统还专门来潘家园旧货市场购物,并买走了十余件工艺品,其中包括一个“双喜”图案的瓷罐。
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潘家园旧货市场已经被标入《中国旅游图册》。于是,除了在京定居的老外之外,国外的旅游团队亦按图索骥而来。其实,对于那些喜欢刺探“古都风情”的老外们而言,古风雅韵的北京古玩城里的“宝贝”一样令他们趋之若骛。
北京古玩城里有一半“老北京”,除了景德镇瓷器、唐县铜器、涞水的仿古家具、贵州的苗族编织,间间阁子里的掸瓶、花梨木太师椅、硬木多宝格都弥散着十足的古韵。最使老外们心动的还不只这些。那笼罩着神秘色彩的瓷瓶瓦石、立轴围屏、扳指盖碗的光辉,是凭着真人不露相的商贾们深厚的文化底蕴才得以耀目的。在那里,守着古钟赏不够的会是皇宫大内钟表匠的后裔;玩瓷片“五迷三道”的祖上说不定得过哪位皇上的御笔敕令;某一件沾泥蒙灰不起眼的器物,背后可能有一天也讲不完的故事。
许多高鼻子黄头发的老外跟古玩城里的老板们是“老哥儿们”,隔三差五会熟门熟道找过来侃侃天儿,挑挑古玩器物。老板们做生意的同时,亦用民族的一种难以言传的风情感染了老外们,鸽哨、蛐蛐罐、蝈蝈笼,这些在当代北京人记忆中被淡忘的“小杂项”,如今依旧是古玩城里老外们猎奇的对象,而他们大把甩美金捧走的明木清瓷,无论运到哪儿都会飘散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气息……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