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50年

广告

搜狐公司中国新闻社

 1949-1999

 

50years.gif (6051 字节)

改革开放篇

 新中国五十周年系列报道:走向世界的中关村


中新社北京八月二十八日电 新中国五十周年系列报道:走向世界的中关村
作者 陈正红
两公里长的中关村海淀路机器轰鸣,这条曾经是中关村最繁华的街道一夜之间变成了工地。建设者们在高温中来往拖运,两部“快碎炮”转动着长颈鹿一般长而灵活的脖子,把一幢幢平房、二层或三层高的楼房撕咬的只剩下几根孤伶的钢筋。
这条十几年前扬名一时的中关村电子一条街,曾经拥有上千家电脑公司。再过十天,它就将夷为平地,植上草坪。
陈春先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这条街道。
一九八零年十月二十三日,作为中美十名互访科学家、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的中科院物理研究员陈春先,针对美国硅谷发言:美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总是急于把自己的发明、专有技术和知识变成产品,创造了几百亿元产值的新兴工业。相比之下,我们中关村人才密度决不比旧金山和波士顿地区低,素质也并不差,我总觉得有很大的潜力没有挖出来。
中关村所在的海淀区,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批准建立的文化区。据最近统计资料表明,这里拥有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高等院校近七十所,在校学生三十万人;有以中科院为代表的科研机构二百多家,两院院士人数占全国的百分之三十六,各类高科技人才超过十万人。科研智力密集程度已达到世界之最。
陈春先发表谈话两个月后,率领十四名中关村科技人员在中关村一个仓库的一角办起了中关村第一个民营科技实体。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没有公司的概念,社会上也没有科学家、工程师出来注册办公司的说法。陈春先就把他们的实体定名为: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服务部一年能挣得二三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职员都利用业余时间来这里上班。殊不知,一九八二年,服务部每月发放给职员的十五元人民币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
新华社为此写了一篇报道,受到了高层领导的批示。此后,北京市府放宽了在中关村办公司的政策。在这种背景下,京海、四通、信通以及科海等四家公司相继成立,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初具规模。
电子一条街是中关村从昔日荒芜的郊野走向繁荣的起点,中关村的许多企业家、甚至是当今显赫的“巨富”都在这里留下过他们创业的艰辛和奋斗的甘苦。
一九八八年五月十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在中关村建立。此后,高校、科研所、国家机关的科研人员纷纷下海,到中关村创办实体。
王文京,在中直机关供职五年后,辞职下海,用借来的五万元人民币,在中关村一个九平方米的房间里开始创办用友公司。他看好财务软件的普遍需求,用两个月的时间研制出90版财务软件,并在市场上一炮打响。一九九七年,用友的营业额就已超过了人民币一个亿。
两院院士王选,跳过第二、三代照排机而直接研制的第四代激光照排机,支撑起了一个北大方正,并且十几年来一直是方正利润的主要来源。
科研人员不断加盟中关村,使中关村由以往的以电子贸易为主转向产学研一条龙,技工贸一体化。据有关人士说,进驻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以年几百家、上千家的速度骤增。到一九九八年底,中关村的企业总数已由十年前的一百多家上升到四千多家,相当于每天至少有一家公司在中关村落户。技、工、贸收入达到了四百五十亿元人民币。
今年六月五日,国务院又批复北京市府和科技部《关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请示》。人们立即敏锐地察觉到:中关村将再度腾飞!
按有关计划,到二零一零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国内生产总值可达一千三百亿元人民币,年递增百分之二十。中关村向世界一流的科技园区迈进。
这个早已享誉“中国硅谷”的中关村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有关人士开始把中关村形象作为研究的主要问题。
七月三十日,北京市府新上任的刘志华副市长进驻中关村,专事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有媒体评价说,中关村建设进入了突破性阶段。
尽管人们有说不尽的惋惜和依恋,电子一条街还是拆除了,原来驻扎在这里的上千家公司将迁往新盖的二十层楼高的中关村大厦。刘副市长说,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世界的中关村,这还只是刚刚开始。(完)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