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外交篇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外交之四):中美关系挫折之后的希望 中新社北京九月六日电 新中国五十年系列报道(外交之四):中美关系挫折之后的希望 中新社记者 陈建 中美关系有时好象就是这样:好与坏,突如其来;有血有泪,充满声色。它大约是人们所看到的双边关系中,最富有想像力的那一种。虽然目前两国关系处于低潮,但应该说,共同利益决定,双边关系的前景还是向好的。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即将举行的峰会也许将证明这一点。 四十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国际局势,与五十年代初朝鲜战争时已截然不同了。 即便当中国总理站在白宫南草坪抑扬顿挫地说,他“带来十二亿五千万中国人民的嘱托,向伟大的美国人民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最美好的祝愿”的时候,绝大多数人无法想象,刚过一个月,中国驻南使馆竟然遭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导弹轰炸。直到今天,中国人仍不相信,那是一次简单的“误炸”。 是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制度……中美之间,差异诸多。这使人不能不缅怀那些缔造中美友好的先驱者们。他们有的已经过世了,有的仍然健在。他们历史性的远见、英明果断的决策和始终不渝的努力,使中美关系在波澜起伏中,毅然前行了二十年。 一九七一年七月,基辛格在访问巴基斯坦期间佯装“胃病复发”,然后同几名助手悄悄乘巴航飞机,直抵北京。他把这次秘密访问称作“波罗行动”,取马可·波罗东方之行的意思。据尼克松本人回忆,一九七二年二月的一天,他与毛泽东在中南海握手“约一分钟之久”。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十六日,中美发表《建交公报》,双方决定于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如同北京研究中美关系的权威学者苏格所言:“任何时候,美国要维护的,都是它自己最大的国家利益。”也正是在双方各自国家利益的驱使下,中美越走越近。 二十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环保、军事和法律等广泛领域,交流与合作日益扩大,高层互访和磋商频繁,双方民间交流和往来与日俱增。两国经贸互利合作迅速发展,双边贸易额二十年间增长了二十倍,美对华投资活跃。两国人民从中不仅得到了实际利益,而且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友谊。 冷战结束后,作为当今世界一号超级强国的美国,霸权心态日益膨胀。连续的经济增长,又为其保持全球扩张,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在美国国内,总有一些人希望为其庞大的军事机器寻找敌人。冷战前,他们把瞄准器的准星锁定前苏联,现在则是中国。“中国威胁论”、李文和事件、《考克斯报告》,便是这种情势下的产物。当前台海局势不稳,中美关系更面临重重考验。邓小平生前曾说:“对于国际局势,概括起来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他说这话是在一九八九年秋。 就在邓辞世当年,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发表了他们面向新世纪的政治宣言:“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那么,在未来相当长的期内,邓所倡导的“既要韬光养晦、又要有所作为”的外交方针,也将在中国对美政策中继续贯彻下去。 至于美国,其对华政策确实具有两面性,即一方面要与中国交往,奉行“接触”政策;另一方面,又对中国的崛起存有戒心。但无论如何,从其最大的国家利益出发,美国并未决定对中国实行全面的、如同冷战时期对前苏联那样的“硬遏制”政策。美国国家安全战略仍然主张:一个“稳定、开放、繁荣和负责任的中国”符合美国的利益,美国外交政策仍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眼下,美国应采取实际行动来证明改善双方关系的诚意。尤其必须尊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是最重要和最敏感的。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大国之间尽管存在各种矛盾,但也有利益的融合点。各方都力图将争执点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使之不至于失控。对于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来说,同样如此。江泽民主席与克林顿总统不久将在亚太经合峰会上再次会晤,为克服分歧、改善双边关系而努力,人们期待中美首脑会晤将给遭受挫折后的两国关系带来新的希望。(完) |
[返回]
版权所有:中国新闻社、搜狐公司 制作单位:中国新闻社多媒体编辑部 |
Copyright: http://www.chinanews.com.cn , http://www.sohu.com 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