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快手“与自然同行”短视频大赛:宣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普

快手“与自然同行”短视频大赛:宣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普

2021年04月21日 15:04 来源:中国新闻网参与互动参与互动

  中新网4月21日电 近日,“捍卫自然:Time#ForNature”青年影像计划中国区思享会在北京举办。本次活动旨在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影像交流和演讲分享的形式,畅谈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科普,并现场为#与自然同行#快手短视频大赛活动评选出的优秀代表颁奖。

  快手科普达人齐聚,倡导社会各界提高生态保护意识

  据悉,于2020年12月29日发起的“捍卫自然:Time#ForNature”青年影像征集中国区活动,旨在鼓励公众,特别是青年群体采取行动,提高对生态环境议题的关注,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雄心和责任感,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

  据介绍,作为拥有海量内容创作者的短视频平台,快手积极响应该号召,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开展#与自然同行#短视频大赛,通过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线上短视频的方式,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在为期一个月的活动期间,共有四万余件作品参与评选,累计观看量达9亿人次,最终在快手平台评选出17位优秀创作者。

  在本次思享会上,COP15执委办、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快手代表向优秀创作者授予“捍卫自然宣传官”称号和感谢证书,并将舞台留给了优秀创作者们,他们以演讲+对话的方式分享了参与自然保护的故事和经历。

  “一滴水中都有十万生命”,作为快手创作者代表,丁真诚挚地分享了自己原生态世界。在他的世界里,空中的鹰,草上的虫,骑马放牧时偶遇的狼和狐狸,还有踏雪而来的雪豹……这些生灵构成了蕴含了无数知识的大自然。此外,丁真还带来了当地政府、乡亲共同制作的理塘环保公约和自然读本,传递当地动物朋友们的声音。他获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颁发的“捍卫自然倡导人”称号及感谢证书。

  极地探险者、冰川科研工作者温旭则在现场分享了挑战“单人无助力无补给穿越南极大陆”的经历,曾亲眼所见冰川消融,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新的思考。温旭通过极地区域生态情况和动植物的故事阐述了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介绍了以可持续发展和更加包容的未来为目标的极地学院和南极计划。

  作为年龄最小的获奖用户,二年级的小学生“我是机灵姐”则对动物朋友们如数家珍:日本奈良的小鹿,巴厘岛的猴子,四川成都的大熊猫,并为大家介绍了判断雌雄海狮的方法。

  此外,自然资源部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国家林业和草原局GEF海洋保护地项目首席技术顾问余兴光老师分享了中华白海豚的故事;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岸普氏原羚保护站的基层工作人员吴永林讲述了普氏原羚的搬家故事;快手用户“云山保护”分享了在云南保护长臂猿的故事……

  活动最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项目主任马超德博士主持了圆桌分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线工作是什么体验?”马博士表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非常艰难,但我们高兴看到社会各界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改变。随后我们听到了来自青海项目、甘肃项目和海洋保护地项目的一线工作者和项目人员以及中学生的分享。

  科普+公益背后,泛知识内容加固快手生态价值链

  事实上,除了几位优秀创作者的精彩分享,快手还有大量科普知识和海量在线知识库。据快手内容运营中心总经理刘逍介绍,快手作为国民内容平台,共有7.77亿月活用户,3.08亿日活用户,“大概有40多个类目、900多个兴趣点在快手,我们小心翼翼保护每个创作者成长。”

  据《快手知识社交生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快手知识内容创作者总量已超过54万,超过10万的通识教育创作者在快手分享知识,自然科学相关科普知识是通识教育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快手庞大的泛知识行业声量背后,是快手超高的用户互动频率及用户粘性。在快手,90%的知识内容消费者曾与创作者互动,其中,与创作者进行动态互动的点赞、评论及参与直播的行为比例,已超过了以静静欣赏为主的账号关注的行为比例。近92%知识内容消费者参与过知识内容的互动与传播。

  综合来看,快手知识内容消费者与创作者之间的多层次、高频次、即时性的互动交流,利于内容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吸收知识,也提升了内容创造者的创作热情,进而推动了知识的科普传播效果。

  目前,快手已成为全民学习各类专业知识的重要渠道与平台之一。未来,快手也将继续发挥国民内容创作平台的优势,持续输出更高质量的原创科普内容,提高公众对于生态保护的意识。

【编辑:李季】

产经频道精选:

关于我们 | About us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供稿服务 | 法律声明 | 招聘信息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