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2002年11月20日星期三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广告服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越来越多人事档事被"遗弃" 人档分离意味着什么?

2002年11月20日 10:37

  中新网11月20日电 岁末又至,各地的大学生就业招聘会将陆续启动。有媒体报道显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档案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愈来愈突出的“人档分离”现象意味着什么呢?

  在哈尔滨市人才开发交流中心,今年已有2000多份被哈尔滨籍大学毕业生“遗弃”在全国各高校的档案,被学校寄往该处代管。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黑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代管的1.2万余份档案中,有2000多份档案的主人已经有两三年的时间对自己的档案不闻不问。

  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及其下属代理部门今年也已有2000多份被杭州籍大学毕业生“遗弃”在全国各高校的档案,被学校寄往该处代管。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说,把自己身份的象征、记录着自己成长之路的档案随意遗弃,在若干年前简直是不可思议的行为。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把档案看作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

  钱江晚报说,近年来,大学生毕业后自谋职业成了普遍趋势。一些暂时没有找到工作单位的毕业生将档案留在了学校,甚至一些自谋出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置档案于不顾。按照有关规定,学校最大权限代为保管1年到2年,然后只能根据学生原户口所在地将其档案寄往当地人才市场。如果在两年内,无人问津,这些档案将被转到人才流动管理部门托管。时间一长,这些无人过问的档案就形成了“黑档案”。

  目前,由人才中心代管的档案主要有几种来源:大学毕业后没找着接收单位;单位属非公有制性质,没有管理档案的权力;被国有企业解聘或事业单位进行了人事制度改革等等。

  在过去,尽管老百姓们谁都不知道档案里写了什么,但清楚地知道档案对于个人的发展关系重大。无论自己走到哪里,档案都会如影相随。有人说:“如果你想离开一个单位,扣住了档案就相当于扣住了你的一切。”

  但现在,一些单位招聘新员工时,并不过问其档案;而在一些公司,不少员工不知道自己的档案在哪里。

  浙江工业大学学工部人士分析说,现在就业政策放宽,档案放在学校和退回生源所在地对学生就业影响都不是很大,因此学生对档案的重视度也就可能降低了。

  哈尔滨市人才交流中心一位负责人认为,“人档分离”使人才成为一种全社会共享的资源,能够在市场上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但他指出,越来越多的人漠视档案,也反映出“我们目前的人才管理模式存在缺陷”:人事档案原有的功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设置的,其信息按计划经济管理需要进行记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事档案中记载的许多内容已经失去了意义,但同时许多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内容未被记载,人事档案不能继续起到应有的作用。

  而浙江省人才中心一位人士认为,档案平时看似没有用,但一旦到了关键时刻如结婚、生育、出国、升职等时候用处非常大,所以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中国青年报报道说,有专家认为,个人档案的作用虽然较以前有所淡化,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现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还不会取消。

  钱江晚报的报道也引述专家指出,档案中会涉及很多方面的问题,诸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国家强制推行的福利政策。随着社会发展保险体制的健全,档案的一些功能会相应淡化,同时一些新的功能也将会被更多人加以认识。“人档分离”体现着社会在进步,但并不代表着档案能够随意丢弃,人才档案可以由社会公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

  据悉,目前根据《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条例》规定,只有将人事关系及档案交给各级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人才流动管理机构保存的人员,才能享受某些待遇,比如保留原有身份、工龄连续计算、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调升,等等。


 
编辑:余瑞冬
相关专题: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体育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广告服务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