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5日电 (作者:高频) 现代篮球比赛对抗程度之高,竞争之激烈,胜负往往取决于最后一刻的“最后一投”。在NBA赛场和国际大赛上,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在球队落后1分,2分甚至3分的时候,“最后一投”命中与否,决定了球队反败为胜或者扼腕饮恨。当然,这最后一投通常由球队的核心人物来完成,如当年的乔丹和现在的科比-布莱恩特。
昨天下午的亚运会男篮金牌争夺战中,中国队在加时赛上被韩国人逼到了绝境,终场前3秒以100-102落后。在对手的紧逼下,中国队的进攻不仅组织混乱,而且“最后一投”不着边际,结果倒在了“黎明前的黑暗”里。
与中国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韩国队在前3节落后的情况下顽强反击,终于在第4节结束还剩2秒时投出“最后一球”,把比分扳成了90-90平,将比赛拖入加时,并且最终战胜中国队,可谓走出“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胜利的曙光”。
可以看出,中国队输在了“最后一投”,中国队没有真正的“最后一投者”,也就是说,中国队没有真正的核心人物,没有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定海神针”。
那么,如今的中国队谁能充当“最后一投者”呢?老将刘玉栋,胡卫东,还是李楠?他们年事已高,状态不再。新人朱芳雨,陈可,还是张成?他们缺乏经验,能力有限。而且,无论从所在位置还是技战术角度,被对手重重包围的姚明基本上不太可能充当这个角色。看来,主教练王非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王志郅在的话……在男篮世锦赛上,有了王志郅的中国队就会改变全面落后于欧美强队的颓势吗?再说,与亚洲对手交锋,中国男篮很需要王志郅吗?而且,王志郅的特点与位置也不是球队组织者和领袖者的角色。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加时赛落后的中国队攻防无序,说明没有核心人物的球队便没有了凝聚力。球员在危急时刻打不出应有的战术配合,进攻组织混乱。球员之间变得互相不信任,不清楚把关键球给谁。这种关键时刻的不信任,更说明了球队缺乏内在的凝聚力。这种内在凝聚力的缺乏,最终导致球队整体意志力的薄弱,关键时刻顶不住压力也就理所当然了。
中国篮球正处在一个微妙的时期。CBA联赛的确培养出了王志郅和姚明这样的世界级球员,也培养出了大批的年轻新人,但是还没有培养出优秀的组织者和真正的领军人物;其次,在职业化进程和市场化运作的蓬勃发展中,也产生了球员与球队甚至国家队之间的种种矛盾,最典型的就是“王志郅事件”;另外,中国篮球还缺少真正运筹帷幄和善于临场指挥的教练;等等。可以说,拥有众多可造之材的中国篮球有着巨大的潜力,但是缺乏核心和凝聚力使得这种潜力无以充分发挥。
那么,中国篮球何时才能走出这“黎明前的黑暗”呢?我们希望为时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