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广告服务 |
|
评陈宝莲的一生:一场预知结局的戏 2002年08月09日 17:56 陈宝莲的死讯一传来,第一反应就是:不会是意外,不会是急病,一定是自毁。只是想不到,一个生前以美艳立世的女人,竟然选择了这种有很大可能灵肉俱毁的方式。在书上看得多,寻死的美丽女人,可以厌恶身边的一切,连同厌恶自己的生命,但无论如何不会厌恶自己的皮囊,死前还要打扮打扮,换上最美的衣裳。但陈宝莲,却连这个都顾不上了。她不是没有时间,飞身跃下之前,她也曾经在窗前想了很久,这长时间的缓冲,都没有打消她自毁的念头,可见她对“今生”的厌恶,已经到了何等地步。生存对她而言,竟是如此悲苦! 这个女人一步步走向毁灭,就在众目睽睽之下,是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上一场让人不寒而栗的“真人秀”。她生命的最后几年,就像陷进了泥潭,她挣扎,沉沦,再挣扎,再沉沦,却始终无法自拔,也没有人认真来解救。恐怖的前景让她绝望,让她疯狂,到最后,还是难逃一个灭顶。旁人不敢去猜度她的心理,想想都会有窒息的感觉。 陈宝莲的死,家属在追悼会的悼词上说是因患产后忧郁症。在他们的立场,当然宁愿她是死于生理原因而不是心理原因。因为如果承认她的灵魂先于肉体而死,在某种意义上,大众和媒体都是促成她死亡的“共犯”。 陈宝莲的一生,就像是一场预先知道结局是“死亡”的戏。戏的开场,陈宝莲新鲜美艳,到后来精神恍惚、嗑药割腕、闹事出丑,大众通过媒体,“消费”了她的一个个死亡慢镜头,就像消费一种贴上了“恍神公主”标签的产品。陈宝莲后期每次出现在镜头上,都是丑陋失态的镜头,任人批评取笑。假如此时看电视的陈宝莲还在理智状态,无疑在心灵上会再被戳一刀。难怪她向母亲哭诉过,清醒的时候更难受! 当然,一般观众离陈宝莲太远,即便有关心和怜悯,都不知道如何传达;所谓她最爱的人,才要负最大的责任,仅次于她自己要负的责任。她的母亲把不懂事的17岁女孩陈宝莲送上三级不归路,这可以说是她一生悲剧的开始。陈宝莲的“干爹”黄任中说,她不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很多事她不会想;而作为三级片女星而存在,对她来说更是复杂至极的习题,她始终解不开,终于陷入混乱。她自暴自弃的名言是:“我好不起,但傻得起,不是人人都有条件傻。”她行为反常的日子,产后情绪低落的日子,她的母亲又在哪里呢?女星薛家燕说,陈宝莲不让母亲帮她。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至于黄任中,给过陈宝莲最风光的日子,但他用金钱使女人听话的方式,也剥夺了陈宝莲学习成长的机会。这个游戏人间的大少爷,让有恋父情结的陈宝莲痴狂,但他对感情的态度,又让她没有安全感。在迷乱中她选择了毒品,这就彻底摧毁了她。黄任中将她扫地出门,等于把她由天堂一下子打进地狱,回到现实生活中,她已根本没有生存能力。陈宝莲真的对黄任中无怨吗?她却说过:“生命中有两个男人花了我十年的青春,一生都不会忘记!” 陈宝莲的一跃,让这场戏戛然而止,悲凉苦涩的滋味,却在她死后才慢慢散发出来,越咂摸苦味越浓。娱乐圈,不要再有这样的戏了。 (南方都市报)
|
|||||
|
新闻大观| | 中新财经| | 中新体育 | 中新影视| | 中新图片| | 台湾频道| | 华人世界|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