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大观 | 中新图片 | 中新财经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华人世界 | 台湾频道 | 供稿服务 |
|
捍卫鲁迅,还是贬损鲁迅 2001年09月25日 11:17 捍卫鲁迅,还是贬损鲁迅,这是个问题。 特别是在当下情境中,鲁迅遗产究竟还有多少意义,重读鲁迅还有没有必要?值此鲁迅诞辰120周年的日子,提出这一问题,愿与那些读过鲁迅的,还有那些读鲁迅不多、骂鲁迅不少的人们共同思考。 由于读书时所读专业的缘故,我很是研读过鲁迅的一些作品,以及关于鲁迅的研究著作。搞现代文学不读鲁迅,你的视野就打不开,思想就不活跃,参照系就建立不起来。我一直很敬畏他,小心翼翼不敢碰他,即使写毕业论文我也避开他。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着那些内行把门道说来说去,研究论著万千种,我只有看看热闹。我不愿像一些人,没读过鲁迅就妄加置评,没生过孩子却敢说很轻松。我的个人感受是:鲁迅太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读其散文集《野草》可领略一斑;鲁迅太深,淹得人没头没脑,他的杂文和小说都证明着这一点;鲁迅太痛,让快乐的现代人都不愿再去读他,陪着他受那份罪。 我佩服鲁迅,但并不把他尊为神。鲁迅生前身后,总有许多批评、责难、讥讽甚至谩骂,其实这也是“说不尽的鲁迅”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些批评和责难,使关于鲁迅研究只有褒扬和抬举,而没有批评的说法本身就不攻自破;那些批评和责难,本身就是对责难者自己的有力回击。曾几何时,由于政治的需要,鲁迅曾被尊为神,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但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是学界,早在八十年代就已经强调“回到鲁迅那里去”,开始做脚踏实地的研究,多了平和,少了意气;多了学理,少了教条,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鲁迅不仅是属于学院的,更是属于大众的,所以媒体上就有许多关于鲁迅的批评。在学术研究日渐边缘化的今天,学界已经具备一种冷观的气度和宽松的氛围,除了一些把鲁迅当作一块肥肉为了评职称出书谋生计的所谓教授们的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的研究成果不足论外,刺耳的声音和无聊的热闹大都是从媒体批评制造出来的。 我不看轻媒体批评,但不管是经院批评,还是媒体批评,在我看来都要平正持中,言之有据,据必有稽,而不是哗众取宠,热炒自己。“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脚的”的说法,缺乏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发展历程的基本把握,缺乏最基本的历史眼光;认为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中了西方传教士的圈套的说法,缺乏认识事物的辩证方法和中肯的解剖,缺少知人论世的气度和对“五四”那段特定历史的深刻理解。在一个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时代,避免被人遗忘和冷落的办法之一是骂名人,以此制造些动静和刺耳的声音,这总比没有声音要好。一如作家陈村所说:“文学还是镜子,可以照见愚蠢或智慧,心地坦荡或心术不正。鲁迅就是镜子。他与别的镜子不同的是,这面镜子前,小丑太多了。”所以到头来我们发现该忘记的仍然会被毫不留情地忘记,只有鲁迅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 鲁迅不仅是属于过去的,而且也是属于当下和未来的。鲁迅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对于国民性的深刻剖析;他坚持的文化启蒙立场,立志用现代精神“立人”的企图;他不断超越自己,在绝望中反抗的精神,到今天都没有过时。由于历史原因,文化启蒙的任务曾过早中断,完成得并不充分,现代意识并没有深入人心。而现在据某些人宣称,我们已经来到了一个后现代主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不求深度,不要理想,不要永恒,一切都是平面的、机械的、复制的、短命的;大学生的书架上多的是琼瑶、席娟、古龙,少的是鲁迅和胡适;热的是周星驰,冷的是图书馆。我们果真来到了这样一个后现代时代吗? 事实上,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不但后现代的质素还不多,就连现代的一系列价值指标和观念是否建立起来都还是未知数,更何况前现代的东西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依然根深蒂固,否则,就没有那些不守规则、不讲秩序、不讲信用、欺民盗名、贪污受贿的事情充斥在我们这个社会的角角落落。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要前进,到今天仍然离不开启蒙,离不开对国民劣根性的继续清除,离不开对自我的深刻观照和批判,离不开对现代精神的追求,也就是说离不开鲁迅。鲁迅是永远的。 “鲁迅不仅‘在’不属于一个世界,而且‘在’同时不属于两个世界。”借用学者汪晖的话,或许可以说明鲁迅身上的统一性,他统一在他深刻的、一以贯之的社会批判意识里。他正是靠他的社会批判精神,靠他的与社会“不可调和”的一面奠定他在知识和思想界的地位。也正因此,像许多年前台湾禁止鲁迅和大陆猛抬鲁迅的做法都是不足取,也是不正常的,都有碍于还一个真实的鲁迅给广大民众。如今,台湾早已对鲁迅开禁,大陆也把鲁迅从神还原到一个人,这便于人们更加客观地研读鲁迅。鲁迅说:“非有天马行空的大精神即无大艺术的产生”。到今天,我们仍然需要鲁迅这样的精神界的战士,需要有良知、有理性、为民鼓与呼的“民族的脊梁”,需要这样的用如椽大笔书写我们这个大时代的艺术家。 可见,不但今天我们需要读鲁迅,明天仍然需要。 (人民网 刘成友) |
|||
|
新闻大观| | 中新图片| | 中新财经|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华人世界| | 台湾频道| | 供稿服务| | 联系我们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