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中新专稿>新闻报道

调整结构,发展乡企农业保持平稳增长

2000年11月27日 10:38

             云淮

  “九五”期间,中国政府始终把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逐年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积极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九五”计划前四年的执行情况看,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农产品供求状况得到根本改善,农业结构得以调整,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农民的收入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产稳步提高 产品供求根本改善

  “九五”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九五”前四年,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为14205亿元(人民币,下同),其中1999年达到了1421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九五”前四年,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4.3%,与“八五”期间年均增长基本持平,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

  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连年获得较好收成。粮食产量,1998年达到51230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1999年也高达50839万吨,“九五”前四年年均达50485万吨,提前实现了“九五”计划目标,目前中国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大体稳定在5亿吨的水平上。

  主要农产品中,除棉花略有减产外,粮、油、糖、肉类、水产品的年均产量分别比“八五”期间提高12.4%、25.7%、11.7%、32.6%和98.4%。中国粮食、棉花、油菜籽、烟叶、肉类、蛋类、水产品、蔬菜产量均稳居世界首位。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占世界10%的耕地,生产出了全球1/4的粮食,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温饱问题,成就举世瞩目。

  随着生产发展,农产品的人均占有量也明显提高。粮食人均占有量已从1995年的387公斤提高到1999年的406公斤,尤其是肉、蛋和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分别达到47.5%公斤、17公斤和32.9公斤,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目前,中国大多数农产品供求状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已由供给长期短缺向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的新阶段转变。

  调整种植结构发展高产优质农业

  “九五”以来,中国农业为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大力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改善农产品品种和质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业结构得到优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八五”期间有所下降,而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的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58.4%下降到1999年的57.5%,林牧渔业的比重则由41.6%上升到42.5%。与此同时,农业种植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有较大发展。

  农产品生产区域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布局进一步向比较优势明显的地区集中,中国农业生产正在向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乡镇企业保持增长 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

  中国的乡镇企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九五”期间处于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的重要时期,但依然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1999年,内地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23亿人,比1995年略有减少;实现增加值253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九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2%以上,中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已占整个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同时,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交货值已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乡镇企业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乡镇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目前,中国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约占30%左右,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比重已下降到70%左右。

  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小城镇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近几年小城镇建设进一步加快,小城镇经济良性发展,中国逐年加大了对小城镇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扶持了250个左右的小城镇开展经济发展示范。今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促进小城镇发展的意见,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中转移出来,聚集到小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目前,内地小城镇总数已达4.5万个,小城镇常住人口超过1.6亿人,一批各具特色、功能齐全的小城镇正在形成,大大加速了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

  “九五”以来,中国农林水利气象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1998年以来,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挑战,国务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农林水利气象投资总量大幅度增加,仅1998至2000年,国家就安排农林水利气象国债投资1000亿元以上,占3年间安排的国债资金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九五”期间,内地相继建设了一大批农林水利气象重点工程项目,成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骨干力量,发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九五”期间,内地城乡累计新增供水能力约300亿立方米,在农田灌溉用水总量基本不增加的情况下,共净增有效灌溉面积388万公顷。新增水利系统水电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基本完成了300个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的建设。农业建设成效显著,实施了农垦100亿斤商品粮基地、农垦天然橡胶基地、农业科研教育体系建设、渔政渔港建设、种子工程、养殖业良种工程、动植物保护工程等重大项目,“九五”期间,国家还建设了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应用系统、气象卫星综合应用业务系统、气象卫星监测、气象综合信息网络等系统工程,强化了灾害性天气监测,提高了预报的时效性和精确度。

  “九五”期间,中国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科技进步成为推动农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信息技术、电子技术、遥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转基因工程等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一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如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治、杂交水稻、杂交玉米、地膜覆盖等推广面积逐年扩大,推动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目前,科技进步在中国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到42%以上。

  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 贫困地区发生巨大变化

  “九五”期间,中国政府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多渠道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投入,采取以政府扶持为主、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方式开发扶贫之路。5年间中央政府通过以工代赈、财政扶贫和专项贷款方式直接投入的专项扶贫资金总额预计高达940多亿元。政府在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也对贫困地区给予倾斜;希望工程、东西扶贫协作、政府机关对口帮扶等社会扶贫工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特别是通过扶贫以工代赈等方式,在贫困地区建设了大量的基本农田、小型微型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县乡村道路等农村基础设施,开展了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建设,很大程度地改变了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新的发展。

  到1999年底,内地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从1995年的7000万人减少到3400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左右,内地592个主要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5年的824元提高到1347元。一些集中连片的重点贫困地区从整体上解决了温饱,沂蒙山区、井冈山区、大别山区、闽西南地区等老区百姓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其中沂蒙山区的贫困发生率下降到2.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035元,实现了村村通车、户户通电。其它连片贫困地区,包括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面貌也有了很大改变。全国贫困地区以乡为单位的通公路率和通电率均达到97%以上,适龄儿童辍学率下降到6.9%,98%的乡镇有了卫生院。贫困地区劳动力素质和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预计到2000年底,除丧失劳动能力的民政救济对象和极少数需要移民开发的人口之外,内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可以基本解决。

  [全文3901字,传媒索稿请同中新社专稿部联系电话:68329955—3754或3745

  传真:68316637电子信箱:ZhuanGao@mail.chinanews.com.cn]




新闻大观>中新专稿>新闻报道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