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中国新闻社 Media999 ad




新闻大观>港澳台新闻>新闻报道

震灾周年行:夜访爱平组合屋

2000年9月20日 09:01

  中新社台中九月十九日电震灾周年行:夜访爱平组合屋

  中新社记者赵健卢峰

  黄昏的时候,“九二一”受灾户联盟主席周武鸿用车载记者到离台中最近的爱平组合屋访问,走访居住在这里的灾民。

  离开台中市十多分钟,城市的灯光渐渐变暗,道路开始凹凸不平,有的地段,公路比路边的房屋高出近两层楼,周先生说,这是地震时地壳变动的结果,路边随处可见断垣残壁。

  黑漆漆的夜色中,几排低矮的平房出现在眼前。这里原来是军事用地,“九二一”大地震之后,在荒草丛中兴建了可供一百多家人居住的组合屋。没有组合屋的地方,仍然生长着茂盛的野草。两排组合屋的中间,铺着一条五米左右的柏油路,尽管路边都立着装有路灯的电线杆,但整个组合屋村几乎没有一盏路灯亮着。只有一些房间透出的昏暗灯光,让人知道这里仍有人生活。

  推开一家组合屋的房门,看到一间十四平方米左右的屋子里,挤着五、六个孩子和两个大人。看到来客,赤裸着上身的男主人急忙往身上罩一件汗衫。周先生介绍,男主人名叫尤朝春,原来是台中县太平市新坪生活公园大楼里的住户,由于大楼倒塌,他们一家七口只能到这个组合屋居住。因为他们人口多,多给了一间房。记者看到,除了进门的这个客厅外,另外还有两间十二平方米左右的小房间,和一间稍微大一些的卧室。一间小房内摆着一架上下铺的木床,房内有一间三、四平方米的卫生间。

  客厅里摆满了酒瓶塞,尤先生说,这是为了补贴家用帮别人加工的。每天晚上,家人都会在灯光下赶工。

  地震前是木工的尤先生感叹,地震后,生活比以前艰难了很多,现在一个月才能找到几天工作做。太太每天早上三点就要去送羊奶,六点多回家,八点多又要赶去以工代赈。尽管这样努力,生活还是很困难。他指着在屋角的电脑前做功课的大女儿说:她正读高中,还有一个读初中,另外两个读小学,一个在幼稚园,这次一开学,学费就要十多万新台币,只能到处借钱。

  手上不停地用胶水黏酒瓶塞的尤太太也向记者述说居住在组合屋的不便。她说:这里夏天象烤箱一样,可以达到四十度,可是我们舍不得开空调,不然付不出电费,冬天冻得又会象冰箱,真不知道该怎样熬。

  说起购买新居,尤先生满腹怨言,他说:原来买房就欠了两百多万元新台币的贷款,现在房子没了,工作没了,银行看着我们都象见到鬼一样,哪里还会贷款给我们买房。

  这位四十来岁的汉子无奈地说:我们现在是过一天算一天。唯一的希望是追究无良建筑商的责任,让他们赔偿一部分,当局再补助一些,让我们能够重新有一个象样子的家。

  从尤家出来,记者又来到在邮局工作的陈惠泽家,只有夫妻两人的陈家显得空空荡荡。陈先生一脸倦容地挤在一张竹椅上。对于生活在组合屋,陈先生觉得有苦有乐。他说,其实居住在这里的有些不是灾民,是靠关系来挤占灾民房屋的,有的还会抢灾民的救济物资,也有人偷东西。地震之后,人性中的一些丑恶的东西也都暴露出来了,不过这里也有开心的时候,有时邻居会在一起喝喝酒,有时太太没回家,可以到邻居家吃饭。他也常常帮助大家打官司,寻找公正。

  自称是不上班的公务员的陈先生,目前是“九.二一大地震受灾户联盟”的主席团主席,他时常组织灾民进行抗争,希望借助民间的力量,帮助灾民早日摆脱困境。

  告别陈惠泽夫妇,已是晚上八点,组合屋村一片沉寂,只见一些房门外贴着的恭贺新禧的春联已经被风吹日晒退尽了颜色,变得残破不堪地在风中飘动。记者默默地祈祷,但愿村民们心中的希望,不要因生活的困苦象这些春联一样褪色。(完)

  



新闻大观>港澳台新闻>新闻报道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图文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