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news.com.cn 2000 
logo2.gif (2409 bytes)


忆香港神密善长何伯

人称「何伯」的香港烟草公司董事长、著名慈善家何英杰先生于1月21日在养和医院逝世,享年89岁。 

董建华深表惋惜 

对于「何伯」逝世,特首办发言人表示,特首对何先生逝世深表惋惜。何先生生前热心公益,不论在内地或香港,都对慈善慷慨解囊,如今逝世,特首除深表惋惜外,亦对其家人深切慰问。 何伯简历

 

何英杰先生肖像(刘宁一作于1997年3月)

1911年 6月8日在上海浦东出生

1920年 入学读书

1925年 进入家族印刷厂当学徒

1927年 正式升为经理

1929年 结婚

1931年 创办上海新亚印刷厂

1942年 在上海创立香烟厂

1947年 到英、美著名烟草厂参观及订购先进卷烟机

1950年 创立香港烟草有限公司

1965年 香港烟草的大本营正式搬往北角英皇道现址

1980年 太太蒋素贞病逝

1983年 创立「良友慈善基金会」扶贫济世

1994年 何英杰基金会有限公司成立

1996年 香港烟草公司将万宝路等香烟代理权,以及「良友」香港产销权,转让予美国菲利普莫里斯。

1997年 透过一间名为Gainluck的公司,购入置地5-6%股权

2000年 1月21日下午三时在养和医院逝世

 

资料来自香港《文汇报》2000.1.22

 

何伯近年善举

 

90年 捐赠700万美元给奥比斯飞行眼科医院

91年 捐款一亿给华东地区水灾灾民

94年 捐出5000万给华南水灾灾民

95、96年间 先后两次共捐出一亿二千五百万元给云南地震灾民

96年 捐出2100万元给香港红十字会 捐赠一亿给新华分社转交内地赈灾 捐款二千万给香港各界庆祝回归委员会

98年 向内地遭受洪涝灾区捐款5000万港元

99年 向公益金捐款520万

经常性善举 每年捐出逾千万给东华三院 每月捐助香港仔一间安老院

 

资料来自香港《文汇报》2000.1.22

 

难以描摹的微笑

 

著名画作《良辰》的画面上呈现了300多位中港重要人物的肖像,由画家勾勒出他们不同的笑脸,在兴高采烈的氛围下,同庆九七香港回归,一人一个笑脸,有的豪情洋溢、有的风度翩翩、有的矜持含蓄……偏偏是他--何伯,他的笑容最难画,令画家下笔犹豫,一改再改。

「描划何伯的笑容,确实困难,他两次给我们的照片,都是笑容不大的。于是,我推敲细想,他那个笑脸,是嘴角微微上翘,眼睛相对眯起来的,就这样完成了初稿。后来,他再给我一帧照片,呀,心领神会了,终于,修改三次,何伯的笑,就活灵活现在我的画布上。」《良辰》的作者、画家刘宇一说。

刘宇一的笔下包含了香港这个大都会,精英云集的盛况。那些富豪奇才、官商政界人物,除了何氏等五大家族外,还有董建华、李嘉诚、龚如心等等。可是,在众多的肖像当中,画家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爱穿唐装服饰,顶着个平头装的何伯。

 

向何先生送花圈花牌者不断。

经历鲜为人知

何伯的神秘,令其庐山真面,一向鲜为人知。

祖籍江苏无锡的何伯,1911年生于上海,少年时代的他,对机械产生浓厚兴趣9岁入学,但是14岁时辍学,进入家族的印刷厂当学徒。他凭着年轻人的干劲,在短短两年间,学会了画石、拼版、印刷等整套工艺技术,16岁时,已担任家族印刷厂的经理了。

勤奋好学,是他走向成功的基础。他18岁结婚,20岁以2000元自立门户,创立了「上海新亚印刷厂」。接着,抗日战争,人们都逃难去了,工人及技术人员大量缺乏,他在少年十五二十时,业已掌握印刷技巧,于是便趁此机会,亲自画石拼版,开动印刷机器,使新亚印刷厂成为上海唯一开门营业的印刷厂,经营利润也相对提高了10倍,在短短两周已赚了两万元。他把这笔钱全部向国外订购纸张,而纸价天天上涨。不到一年,仅经营纸张就令他赚了数十万元。这时,他已有自己的投资策略,有意开办香烟厂。

1942年,何伯在上海创立香烟厂,第一个牌子「高乐」,十分畅销,于是他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和其它的业务领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36岁的他,亲赴英国订购先进的卷烟机,1949年运抵香港,正式创立了他的香港烟草公司。从此,半个世纪以来,其事业蒸蒸日上,由印刷至纸张,由纸张至香烟、由香烟又发展至金融投资业务,其范围遍布香港和美加。世界著名的高盛(亚洲)有限责任公司主席魏文仕赞誉何英杰先生是香港一位最精明的企业家和投资家。

 

富而好行其德

 

何伯一生遵从「赚你所能赚的,节省你所能节省的,布施你所能布施」的做人标准,正正当当经营,大大方方捐赠,几十年来他一直热心公益慈善事业,誉满海内外。

以往何老先生究竟捐赠了多少给社会,无从计算。仅从1983年创立「良友慈善基金会」始,据说已捐出数亿元来支援救济普通的香港市民和国内同胞。在香港,他每年向东华三院捐赠1500万港元,既不当主席,也不出任总理;他曾向香港盲人辅导会捐赠1200万港元;90年又向奥比斯飞行眼科医院捐赠1000万美元(近8000万港元)购买现用的DC大型飞机。他对香港的老人福利事业更是关心,比如每月向香港仔某安老院捐助10万元,创良友慈善基金,定向援助一批65岁至69岁的老人等等,还常以无名氏捐款,数不胜数。

何老先生更关心祖国的国泰民安,对乡亲们充满深情厚谊。他从1984年起每年定期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款。

1991年华东水灾,他向家乡人民捐款一亿港元救灾;94年华南地区水灾再捐款5000万港元。95年至96年云南两次地震,以家族和公司名义先后捐款1.25亿港元,云南省派副省长专程来港,代表西南边陲的20多个民族同胞向他致谢和致敬意。1996年何老先生又一次向香港红十字会捐款2129万港元,给他们用作向各省进行紧急赈灾之专款。

香港回归,祖国统一,何老先生认为这是普天下华人的共同愿望,因此本来一向处事低调的何老先生,这一次破例让长孙何柱国出任各界推选委员会委员和参加香港各界庆回归主席团的工作。

何英杰先生的这称崇高品格,被本港传媒冠之以「香港神秘善长」雅号,600万香港市民则亲切地称他为「何伯」。

 

喜欢著唐装的[神秘慈善家]何伯生前深居简了,十分低调。

深居简出避见人

何伯生前如此热心公益,理应曝光率极高,但事实是见诸荧幕、报端的访问、图片不仅罕见,而且是「绝无仅有」。多少传媒记者想方设法、央人介绍,以求一访何伯,都从来没有「得逞」。

其实,不但传媒难于入手,事实上真正见过何伯庐山真面目的也没有几人,甚至一些亲朋戚友,近年想要一见这位「高人」也不是易事。

据知,近十几年来,何伯一直「蛰居」在英美烟草公司大厦顶层一个数千尺面积的单位内,足不出户,只有极少数嫡亲人士可以入内。平日,其他人有话要说,都只能通过他的一位媳妇「传话」。室内装有视像电话,必要时可通过荧幕「对话」。

几乎与世隔绝的何伯,平日最大的「娱乐」就是看电视节目与录影带,单位内安装有十多部电视机、录影机及其他影音器材,何伯每日就是与电视为伍。在收看本地节目之余,年前,台湾女作家琼瑶到大陆拍电视剧,景靓人靓,相当了得,何伯消息灵通,便托人弄来全套剧集的录影带。近年内地一些古装剧集,何伯也不会错过欣赏。

接近何伯的人都佩服他老人家生活的平静,返朴归真。据说,他崇尚瘦体,为了肠胃通畅,每日必食六粒南瓜籽,坚持多年不懈。

他的室内亦摆着各种报纸,凡是金融、经济,各种信息尽力把握;甚至天气预报天天必看。多年养成的捕捉信息的习惯,使他始终保持着思路的敏捷。

平时出门的何伯有时会在夜晚,在家人陪同下驱车上街,看看香港的变化。近60年的香港生活,使他目睹和参与了这座都市的建设与发展,寄托着他的一份深厚感情。

 

家业后继有人

 

何伯早将一份家业交给子孙经营,三年前何氏家族第三代接班人、何伯的长孙何柱国正式登台主政。

何国柱曾说过,他自小受家庭长辈的教育和影响,即使身在美国,「我是中国人」的观念始终根深蒂固,「爱祖国、爱家乡」是每个炎黄子孙与生俱来的天职。

他表示,他会按照祖父的训导,继续对国家对人民尽一点点绵力。他说取富于民用富于民这是理所当然的,亦是何氏家族的优良传统。

至于何英杰老先生是如何指导他管理公司的,何柱国在1997年接受《广角镜》的采访时说:「公公仍当董事长,我们每天都见面,他老人家生活得很安逸潇洒。但在经营管理上,公公却从不主动说很多,有事情请教他时,他会给些简明的指点,平时则放开手让我做。」

「不过,公公教给我一句话最有用,这就是:『气量一定要大!』」

做人要气量大,才活得开心。(配图:68、20)

最近更新日期:2000年03月06日
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转载稿件务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