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来说,海内外华侨侨商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开拓者及中国经济腾飞的分享者,也与侨商自身所独有的优势是分不开的。
早在1977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有针对华人华侨而言的“海外关系”的性质和特点有过精辟的论述——“海外关系”是增进中外彼此了解、友谊与合作的桥梁,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海外关系”的意义并不在于“关系”本身,而在于这种“关系”蕴藏的、足以发挥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
同众多的海外投资者一样,侨商的优势既来自于其所具有的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作为在海外成长的公司,侨资企业有着对国际资本市场规则惯例的深入了解和创新的融资理念、广泛的融资渠道,以及在国际资本运营和防范金融风险方面的实战经验和洞察力。同样,他们也拥有来自于在居住国较好的人脉关系以及在当地、区域间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关系优势。但与纯海外投资者不同的是,由于是同根同源的炎黄子孙,华侨侨商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或深或浅不同程度的了解和认识,多数侨商对祖国更是有着难以割舍的拳拳爱国之心。这体现在侨商企业的投资与纯粹的外国商业投资不同,绝大多数侨资企业都是带着热爱祖国和发展祖国经济建设这个良好愿望来的。
在全球及国内经济尚处于恢复过程中的今天,尤其是长三角地区面临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广大侨商侨资企业如何发挥优势,加快、加大、加深自身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的作用,积极推进区域整体经济建设,又给大家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新机遇。
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发挥资金优势,积极参与“后世博”长三角一体化的大规模开发建设。从之前的论述我们已经看到,世博会推动的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城市圈建设方兴未艾。从大规模交通路网等基础建设到区域内各城市的旅游、房地产等开发项目,发展建设对支持资金需求量自然巨大。对侨资企业而言,若能跟长三角各地的政府加强沟通,了解当地发展需求,并根据自身企业及资金情况参与到当地的交通、公用事业、通讯等基础设施及土地开发建设中,不仅可以解决城市发展的资金缺口问题,实现双赢的投资价值;而且对于广大侨商参与“后世博”长三角都市圈建设、体现爱国爱乡热情也是不可多得的渠道。
第二,引进智力优势,助长三角经济结构顺利转型。由于历史原因,老一辈的海外华人华侨大部分相对文化程度较低,在海外艰辛创业积攒了部分资金,抱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回国投资时多数选择了服装等劳动密集型的小型制造业为主。而随着新一代华人华侨的成长及留学人员归国人员的不断增加,侨商的投资结构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能源、IT等技术密集型转化。在投资领域方面,也日渐从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特别是物流、咨询服务、律师服务等新型的服务产业方向发展。这一点也正契合了上海及整个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但我们必须看到,国内这些领域的人才资源和管理经验等相对落后。尤其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航运中心的高端专业人才相对缺乏,这就需要广大侨资企业不仅发挥自身的智力资源优势,把海外最先进资源的直接投向长三角的应用,更需要借助侨资企业的“海外关系”更多地为当地引入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并同时完成对具有国际水平的本地人才的扶持和培养。
第三,扩大桥梁作用,帮助长三角企业走出去。在中国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长三角地区的许多加工型、出口型企业面临转型难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中,不少企业在资金和开拓海外市场上受到强力制约,正在新一轮的商业大潮中苦苦寻找出路。在这样的环境下,具有海外发展背景的侨资企业可以做的不仅是单向的带着资金到国内来投资,而是拓展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带领和指导打着长三角品牌的中小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实现与海外客户更好地需求对接。从中起到宣传推广国内企业,乃至是中国文化的海外推介作用。
综上所述,长三角不仅是华侨侨商投资的领奖台、创业的加油站;也将成为华侨侨商投资的安全岛。侨商国内投资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无限。
借助世博会契机,国家已将长三角一体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为长三角城市群今后5年乃至15年确定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对于长三角的加快发展无疑将起到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众多长期在上海发展、在祖国各地发展的侨资企业而言,也是一个重大的好消息,我们看好上海和长三角未来良好的发展前景及巨大的发展空间。
让我们共享长三角一体化的“世博机遇”,在合作中共赢!(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 中国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香港豪都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豪都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 屠海鸣)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凯淇】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