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大年三十上午,冼就福和妻子黄五妹出了一趟门,路上见着熟人就寒暄一会儿,小辈们跑过他们身边,不露一丝陌生。拿着沉甸甸的年货,他们觉得,自己仿佛一直生活在广西自治区北海市侨港镇,从未离开。
事实是,1978年回国没多久,冼就福一家就去了美国,早已加入了美国国籍。在北海市银海区侨港镇,与他们有相同经历的人将近3000人。可能是受到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今年回来过年的人少了大半。
“出去30年了,我每年春节都回来,这里才是家。”已过古稀的冼就福今年1月9日与妻儿一同回国探亲。他说:“虽然我们入了美国国籍,但在心里面,一直把自己当成中国人、侨港人。看到家乡的变化,心里特别高兴。”
忆昔日侨港感慨万千
冼就福夫妇住在侨港镇小港对面的一栋3层房子里,墙上挂着一幅1996年的侨港镇全景图,老黄历正好被撕在了2月13日这个日期上;饭桌上有吃了一半的华侨粽子;房门贴着老虎贴画、关公像和“福”字,与一般侨港人家无异。
下午1时,黄五妹正在看粤语电视剧《七十二家房客》,被逗得合不拢嘴。冼就福沏了一壶小儿子在台湾为他买的龙井茶,邀请记者一起品尝起来,“我在北海出生,17岁就跟爸爸离开去越南做生意,一晃眼就过了20多年,我这个当初的毛头小孩都当了爸爸”。
“好景不长,1978年的事情,让几乎所有的华侨都抛家弃业,连夜坐船和走陆路回国。有一万多人被安置在侨港。刚到这里的时候,我眼前一片荒滩,特别萧条。”
“但我们一踩上这里的土地,就感觉回到了家,轻松踏实。”冼就福说。同批跟随父母回国的曾春霞也有同感,她说:“在我看来,祖国故乡不是指出生的地方,也不是学母语的地方,而是你离开了很多年,回来后它还接收你、安慰你、关心你、帮你抚平创伤的地方。”
说起往事,冼就福眯起眼,似乎回到了那个年月,“到了这里,大家都是从零开始,会下海的就地取材做个三角艇,自谋活计;后来我带家人去了美国,以后每年回来都能感觉到大变化。”
故乡巨变牵动赤子心
“当初,美国的侨民来信说,那里如何如何好,天天像过年。”但亲身到美国后,“因为语言不通,我三天都没说过话。”黄五妹笑着说起当年的辛酸。尽管他们定居的旧金山是美国华人最多的地方,但身处异乡的孤独很久都难以消散。
“一点都不像天天过年的样子。”冼老说,刚到美国的日子,他只能到工厂做些木工,干些零碎活,赚的都是血汗钱。等到儿女大了,才稍微轻松了一点。
“1992年我回侨港镇买了现在这栋房子,根就在这里。”冼老说:“现在变化大了,以前就几艘8米长的三角艇,现在50多米长、600多匹马力的渔船都不鲜见了。”站在家里的阳台上一抬眼,冼老就能看见小港里停摆的密密麻麻的渔船。天气好的时候,他总要到镇上转几圈。
根据侨港镇人民政府公布的数据,2008年侨港镇全镇的水产品总量、产值、工业总产值都分别比建镇初期的1980年增长50多倍、680多倍和3400多倍。侨港镇亚平村的周先生也说:“各方面发展都特别快,来这里旅游、定居的人多了,大家的房子也越住越大。”
黄五妹说:“我们在美国,时常跟儿孙说‘你们迟早有一天是要回国的,中国会越来越好’,还坚持让儿孙学中文,现在我的小孙女要考大学,我就鼓励她考北京的大学。”
“回家好不好?”
“好!身边都是熟人,出门很方便,侨港市场也大了很多,想吃什么都能吃到。在旧金山,住宅区跟商业区相互隔开,买个菜都要搭车。这次回来我要多住些日子,3月份再走。”冼老还说,他们这批出去的人都想着回来,盼着能落叶归根。
过个踏实的家乡除夕夜
下午2时许,一名男子带着个小孩,气喘吁吁地把4大包年货拎进门。放下年货,各喝了一大杯水后,才缓过劲来。冼老说:“喏,这就是我的小儿子,快40岁啦,今年他陪着我们两个回来。旁边的小孩是邻居家的小朋友,就爱跟他玩。”
“那么多东西,都是自己家里用啊?”
“不是,这是拜年用的。”
“国外生意还好做么?”
“差了很多,这次回来,我也顺便走走市场。”
刚说完话,冼先生捋起衣袖,和小朋友忙活着把年货分成五份。“爸妈,我先去送礼啦,再晚点人家可能开始忙年夜饭了。”说罢,冼先生领着小孩,拎上年货,风风火火地走了。
看着儿子的背影,冼老脸上露出笑意,“前几天,我带他逛了逛侨港(镇),他也很喜欢这里”。
下午2时30分,黄五妹走进厨房,开始准备年夜饭。冼老随后起身,拍拍衣服,小心地拿出今年的春联。贴完春联后,他还要与老伴一起杀鸡,准备几份红包,过个踏实的家乡除夕夜。(黄巧雯 文/图)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