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 侨批记录海外华侨和潮汕妻子情感往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鸿雁传书 侨批记录海外华侨和潮汕妻子情感往来
2010年02月08日 14:31 来源:潮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华侨,民间百姓俗称“番客”,番客过番的时候,有的已有家室,有的是单身汉。单身汉娶亲,必须考虑照料伺候留居潮汕的父母,这是因为儒家思想“孝”字深入人心,无可违逆,故华侨大体上都留下妻室在潮汕孝敬公婆、抚育儿女。自己为社会和生活迫逼,凭着男子汉的强健体魄和挑战现实的冒险精神,只身远涉重洋,这样夫妻天各一方,几年或者几十年丈夫从海外回唐相聚一次,更有甚者,女方嫁入夫家而丈夫一直未回,一辈子独守空房。一些华侨在南洋发家另娶妻室,建立“两头家”。

    寄侨批是远在海外的华侨保持与家乡亲人联系的最好方式。抗战前,潮汕地区每年便收到侨批百万封以上。寄收侨批,通常不是夫妻两人之间的传书传情,丈夫的家批写给一家之长,祖母在,不寄母亲收;母亲在,不寄妻子收。尽管如此,在家族中地位卑微、忠于节守、从一而终的潮汕妻子,收受侨批也成为她们生活的盼望,她们见物如见人,天伦之乐、喜怒哀乐系于侨批。当收到批信时,邻里为她们道喜;而当望眼欲穿不得批信时,不祥的预感久久笼罩着家庭:是丈夫客死他乡?还是有什么变故?邻里也知趣不敢过问。这里举例叙述侨批鸿雁传书式的海外华侨和潮汕妻子两地夫妻的情感往来。

  例一 1946年新加坡庄进成寄潮安江东都独树中乡冯氏荆妻成对批、回批。批信共2页,信纸“美星笺”有红色美妇图像,是写信人给妻子挑选的,以寄托一种难以言表的两地情思。批信:冯氏荆妻桩次启者,昨接读回言云诸情已悉,叠次陈述家庭费用浩繁,予非不知,惟世界和平尚未恢复如昔,兼之当地政府限制华侨汇寄,家批每月规定叻币四十五元,算合国币三万元左右,多不准寄,况且刻下求利亦殊难,若能操持家计,比应施行节约从俭为上策,以艰苦卓绝精神奋斗来渡过此危境,自能达到安乐之园,是余之所愿望也。兹承轮便寄上国币叁万元,至则检收,以应家需,余容后陈,即询近祉。民国三十五年六月拾日庄利名寄。

  从批信看,丈夫对妻子是很照应,很负责任的,他清楚妻儿日子难度,怎奈时局不安定,生意难做钱难赚,寄批又受新加坡政府限制,然而,他没有让妻子伤心、没有抱怨,而是以积极的现实的态度为妻子出谋献策,引导妻子节约从俭。

  回批:进成良人如见,启者刻接得来书并国币3万元正查收……但尔每月所寄之项,计得白米二斗之余,尔妻是一女流之辈,小儿又幼,全靠于尔,月到须速多寄为要,免致有饥寒之迫。尔儿名叫宋涂,惟祝天地保佑两地平安为颂,专此致请财安妻冯氏托七月十九日。

  回批很细小,只有5.5×10.5厘米。冯氏是地处偏僻的普通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女流弱质,没有能力自我供奉,她只期望丈夫在经济上多加接济,保障生命,不受饥寒,这是一种低层次又现实的生活需求。批、回批本来由海内外各持一封,现却共存于澄海收藏爱好者处,可知当年收寄双方是很珍视信件的,也知成对批是由冯氏珍存。回批怎么倒回来呢?是丈夫回唐山带回?还是夹在信里寄回呢?不得而知。冯氏也许想念丈夫的时候即拿出来看看,那是她的命根子,也是她的精神寄托。

  例二 解放初,旅坤吴道善寄揭阳县曲溪旧路篦潮利派“吴健记本号”,内夹信直接写给妻子,灵活地与妻子达成直接对话:“……等待外国承认新政府后,金融有规定,夫自然设法厚寄,今先寄去港币 30元正到日查收,以应家用,夫唯热望者妻你对于家务经济无须过度顾虑,有损玉体,有夫与儿等支持,免致如何,夫旅居平好免挂心,专此达悉并祝妻和诸儿女媳妇皆平安。曾祖母大人年事高龄望知为代夫孝敬……”

  又夹信:“……妻嘱夫有利当知治装返家,看视儿女儿媳,夫岂有不知之理,夫十余年来,努力奋斗,事业无成,心里时时感觉愤闷,夫精神当健,自知苦斗,终须达到有多量金钱寄给儿等,在俺市创起一间生理来赚钱,支持家用,到那时夫当然整装返老家和诸儿女儿媳共聚一堂,以叙天伦之乐,关于家批的事,夫自晓打算续寄,希望妻你无须长时挂虑……”妻要夫回唐,却婉转地借娶儿媳之托辞;夫想回唐,而赚钱尚未达目的,回复妻子不改初衷,作长远打算,候多赚后为儿子打下基础,再回唐共聚。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