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国侨办在京召开全国侨办主任会议。会议透露,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实施“侨爱工程——万侨助万村”项目1500余个,累计接受侨捐中小学项目超过27000个。一连串令人赞叹的数字背后,既有受助乡村经济腾飞、文教发展的喜悦,也有侨界人士回归故土、开始新一段人生传奇的骄傲。
上海市侨办相关负责人总结两年来“双万”工程成果时说:“最大的成功是搭建了一个双向平台,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受益于侨,侨也在中国乡村的广袤土地上找到了新的人生舞台。”
打造粮食沃尔玛
“我的目标是要打造中国粮食业的沃尔玛。”与大多数侨商在乡村创业直接向土地要效益有所不同,归侨蔡红专夫妇专注于把粮食销售环节做大、做强。她的中国粮食城使得福建这个缺粮省份成为支撑中国南方粮油中转的“天下粮仓”。
接受采访时,蔡红专认真地为记者解读侨爱工程政策:“侨爱工程明确提出,要采取多种模式支持新农村建设。其中就包括市场和销售支持,发挥侨胞熟悉海外市场和销售网络顺畅优势。这真是一种远见卓识。”
蔡红专麾下的中国粮食城,位于她的家乡福建泉州官桥。福建是南方缺粮大省之一,每年约有一半以上的粮食都要从省外调入,官桥以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粮食贸易的传统优势,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集散地,所谓“官桥粮价动一动,全国米市抖一抖”。上世纪90年代,蔡红专夫妇开始在家乡官桥筹建大型粮油集散市场,20年来,他们经营的中国粮食城成为国内唯一由非公资本介入的粮食市场,对我国南方的粮食调配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北粮南储”之势。
“一说到粮食,多数人都以为是传统产业。事实上,随着科技的发展,粮食产业已走上深加工、产业链延长的新轨道。我们看中的就是这条新路。”蔡红专的眼光得到了市场的认可,“双万”工程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主动找到她要为本地粮食找销路的产粮大县、重点村不计其数。她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的企业在国内行业中名列前茅,有了‘双万’工程的推动,距离粮食业沃尔玛的目标就更近了。”
“双万”医疗队才是神医
“你们的医疗队才是真正的神仙啊。”多次参加陕西省“双万”工程医疗队的西安交大一附院医学专家郑清莲教授清楚地记得,说这话的是一位“须发皆白、一派仙风道骨的老道长”。
2009年8月,在位于陕西省佳县城南5公里的白云山上,郑清莲教授所在的“双万”工程医疗队一行邂逅了陕西省道教协会副会长、白云观住持监院张明贵。老道长年近80,虽然眼不花、耳不聋,思维敏捷,但他坦陈自己身体经常不适,一再要求专家为其诊治。
经过医疗队郑清莲、何百祥、文凯等教授仔细检查,判断张明贵道长是脑供血不足。郑清莲教授更是凭着精湛的医术现场开药方,嘱咐按时服用。张明贵道长对医生们准确的症状判断叹服不已,连连称赞:“你们才是真正的神医。”
类似的故事,在每一个“双万”工程医疗队上演着。上海长征医院皮肤科主任廖万清教授刚刚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作为新加坡归侨的他,两年来主动要求参加“双万”活动的医疗小分队,奔赴安徽、江西等地,义务为乡亲们看病。
2008年,廖万清随医疗小分队在河北无为县义诊,当地一位普通农民,整个右下肢皮肤化脓溃烂,终日散发出恶臭有30余年,连家人都嫌弃不愿与他往来。他倾家荡产跑遍了北京、南京等各大医院,都没有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在这次义诊上,廖万清亲自为他做了详细检查,并给出了明确诊断——着色真菌病。当这位老农听说治疗的医药费很昂贵,需要数万元时,彻底地失望了。但是廖万清鼓励他努力与病魔斗争,并资助他来到上海,接受治疗。
在上海的治疗过程中,廖万清为了这个素昧平生的农民,利用自己的影响,一面与药厂联系提供免费药物,一面带头捐款解决病人的衣食困难。两个月后,老农病愈出院,病友们在廖万清的带动下,自发地为老农捐款、捐物,购买返乡车票。临出院时,老农拉着廖万清的手说:“教授,您的大恩我这辈子怎么报答啊!”(陈丽伟)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