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华社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中国侨界
    荷兰华社中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009年12月16日 17:39 来源:地平线月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在荷兰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快速提升,中文作为一种实用外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荷兰教育部副部长布鲁诺•布鲁因斯数年前应邀出席在荷兰交通枢纽中心城市乌特勒兹(Utrecht城市功能相当于中国武汉市)的乌特勒兹中文学校举办的建校25周年大型庆祝活动典礼上就承诺,“荷兰政府将为该国中文教育的开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据中国驻荷兰大使馆领事部介绍,荷兰是欧洲开展中文教育最好的国家之一,荷兰全国现有近40华人创办的中文学校,学生数千人,包括不少本土荷兰人。历时七年多的荷兰“中文教材发展计划”终于完成,并经过逾一年的点面结合试行,一套适合当地环境的中文课本,从2000年开始陆续在全荷兰各省、市、地区的华文学校推广应用。在此计划推动下,荷兰“丹华文化教育中心”,为旅荷侨界赞助支持还编辑出版了《学说普通话》、《中国历史文化故事》、《中国地理旅游》系列教材。于2006年仲夏在荷兰召开的中国侨联(欧洲)中文教育研讨会对于荷兰中文教育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学办班遍布各地

  “荷兰中文学校的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多年从事中文教育、荷兰中文教材设计人之一暨现行荷兰中学汉语课程工作者陈瑞华女士向来访者介绍,“当时第一所中文学校(那时称中文班)设于鹿特丹(ROTTERDAM)长顿斯特莱的唐人区。而后因诸原因停办。”

  到70年代末80年代后期,移民荷兰的华人逾7万人,而他们的后代也开始在这里成长受教育,亦因子女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日渐疏离,故开办中文学校便成了此时此地华侨当务之急,因势利导发展至今,全荷兰中文学校已有40间。”其分布主要在四大城市:首都阿姆斯特丹(AMSTERDAM)2间,世界第一大港鹿特丹5间(含丹华文化教育中心),交通枢纽中心乌特勒支(UTRECHT)2间,国家机构所在地海牙(新荷京DENHAAG)3间,其它北、西、东部各省会都有设中文学校,甚至南端靠比利时的边关马斯特列赫特市(MAASTRICHT欧盟“马城条约”签署地)也有中文学校和普通小学附设中文班。

  这些学校组织结构形式约分三大类:⑴附属于一些社团(侨会)之下,如旅荷华侨总会属下就有14所之多。⑵有独立基金会、协会,如丹华教育中心、丹华奖学基金(以鹿特丹区中文学校为主)。⑶由个人创办(无校董会,身兼数职)。大部分学校都利用星期六的课余时间上课,学时由两至三个半小时不等。同时,他们利用华文报刊如著名的《华侨通讯》、《华侨新天地》等和建立自己的计算机网页,宣传办学方针、教学业务、招生广告、发表学生习作范文、校外活动通知等,开辟教学园地,组织教务网络,并统筹定期分批开展暑期返国观光旅游夏令营,课堂理论教学和社会实际教学有机地结合。

  而教学经费,除了一些中文学校能够获得地方政府津贴外,大多数靠学费及华侨人士(含校董成员)捐助支持,而不少教师更是义务性质,收取象征式的车马费。至于教材则选用中国大陆、香港或台湾的课本。由于经费不足,对于一些辅助教材,譬如字(词)典参考书、教具器械等,很多学校只能逐小添置,同时教室校园租金逐年上涨,更是令人长期头痛的问题。一个代表荷兰华人社团侨界与政府对话的组织——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下称荷华联会),曾多次向荷兰教育部反映中文学校的困境,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关注。

  创建荷华第一校

  “1979年,当时旅荷华人联谊会会长梁鸿基先生和其他热心侨领筹划在阿姆斯特丹建立了第一所中文学校”,曾毕业于师范大学中文系尔后十多年如一日地担任该校校长的蔡树坚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起初只有二、三个识字班20~30人,而今20多年后,本校已有幼儿园,小学部(1~6年级)、中学部(初一至初三)共18个班,19位教师(校长也兼任),近500多人,成为一所颇具有规模,海外知名、全荷兰最大的中文学校。”该校教学内容低年级有语文基础知识(默书、解词),高年级为中国文化概要(书法、唐诗词作文),认识中国、普通话等。今年学生已是第16届毕业了。

  长江后浪推前浪,1992年拥有全荷兰30多个侨团的鹿特丹华商会成立了被誉为荷华社会“希望工程”——“丹华奖学基金会”,并由此产生了“丹华文化教育中心”,该中心在荷兰、比利时、德国发行量最大的荷兰出版大4开26版的月报《华侨新天地》辟有半版“桃李园”,报导鹿特丹区中文教育动态,创办了欧洲第一个推动华文教育的专刊。2005年11月2日至2006年11月13日以来,该中心教师、学生和家长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学中文》专栏发表了13篇文章,其中为编辑“刘老师”对该中心教学评估活动予以高的评价和鼓励:“丹华文化教育中心举办的评估活动,在校内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极大地鼓励了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钻研,形成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互动,我相信,这次活动的积极影响将是长远的。”与此同时,荷兰侨社知识界人士对该中心也予以大力支持:全荷乃至西欧唯一中文粤语的荷兰国家播公司(NPS)的“荷华传真”电台节目主持人,华南改革开放初期,“雅马哈鱼档”电影文作家,原任广州师范大学讲师黄锦鸿先生担任了该校的教师;《星岛日报》欧洲版记者、“荷比卢华人写作协会”(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常务理事赵安玉女士担任了该中心的顾问。

  1986年,荷兰莱顿(LEIDEN)国立大学汉学院、现代中国资料研究中心的西欧著名汉学家博士彭轲(FRANLEPIELCE荷文名字)教授受国家政府委托任命而担纲,带领该大学汉学研究院及该中心研究人员,在全荷华人社团联合会、旅荷华侨总会、中华互助会等荷兰华侨社团的大力协助下,以“荷兰华侨现状和发展”为专题,对已有一百年历史的荷华情态进行全面调查。

  经过近三年的资料搜集、论证、编纂,该中心终于在八十年代末向荷兰政府提交了一份有广度暨深度、长达三万多字的报告书——《华人在荷兰的地位》为荷兰政府修订改进华侨政策提供有力依据。该报告中强调,旅荷华侨事业兴起,中文教育系整个精神支柱,办学育人为华侨立足发展资本。从而引起荷兰政府高度重视。

  以香港教材为蓝本

  1992年2月。荷兰教育部国务秘书与荷华联会代表会面,他表示中文学校可自行向地方政府寻求帮助,以解决财政上的困难。至于教育部反而认为编写一套适合荷兰环境的中文课本更为重要。因此他要求荷华联会作出一份《中文教材调查报告》,然后政府会根据该报告来考虑提供津贴。于是该联合会委托荷京阿姆斯特丹的教育咨询辅导中心(简称ABC)进行此项调查统筹工作,并由J•POELL先生及侨领蔡树坚先生负责调访、收集资料及作出《中文教材调查报告》。

  于同年3月份呈交教育部,经审批该报告后,教育部于同年4月正式以书面通知荷华联会,答复政府将拨出经费作为编写及发展中文教材之用,其条件有四:⑴必须由一个或以上的专业机构共同合作去执行此计划。⑵要有步骤去进行工作,并须呈交一份预算,作为发展教材的活动经费。⑶要订立一个目标,并以该目标去发展教材(注:例如某年级需要识认多少个中文字,这就是一个目标)。⑷对中国不同的方言(普通话及粤语)、汉字的应用(繁体字与简体字),要作一定程度的关注。

  为了符合教育部所提出的第一个条件,荷华联会再次将中文教材发展计划委托荷京教育咨询辅导中心ABC去执行,并聘有专职人员负责统筹及编写的工作。同时荷华联会更成立一个中文母语教育小组。由联会高级顾问陶枝祥先生、联会副主席陈华锺先生、温国钊先生、赵丽娟小姐、邱玲珍女士为代表,负责督导及提供意见,以保障计划能顺利推行。

  此项计划于1992年10月正式启动。由于政府要求中文母语教育能促进华人子女融入当地社会,故此编写工作参照荷兰小学的教育制度及课程纲要,同时亦以香港教育司署所订定的小学常用字词表作为蓝本。课本的编排则以每周上课两小时为基础,分为八个班级(幼低、幼高和小学一至六年级),待学生完成八个班级的中文课程时,可预期学到1700个中文字(词)。

  到了1999年11月15日,在荷京阿姆斯特丹举行的一年一度的全荷中文母语教育工作会议上宣布:中文母语教材《中国语文》编写完毕。全荷各地数十名中文教育工作者代表及中文教材发展计划全体职员,荷华联会主席毕传有先生、荷兰政府有关人士出席了这次会议。

  会上由该计划执行机构ABC经理GERARDMEULENBERG先生、政策组主席陈华锺先生及ABC的CARLAGIJSE女士分别致词,阐述了中文母语教育的重要。大会并将首套《中国语文》教材赠送给对中文教材发展计划给予支持和推动的前教育部副大臣瓦拉禾先生。他为此而感到荣幸,并表示将继续支持中文母语教育的推动工作。(荷兰 张卓辉)

    ----- 中国侨界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