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方正,海外关系非常普遍: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侨”,消费水平是黑龙江农村地区最高的,国际邮政业务黑龙江省第一,外汇兑换在全国县级排名27位,这个仅有22万人口的县城,储蓄存款余额高达37亿多元人民币,80%以上是华侨华人存款,旅日华侨人均年收入约30多万元。2005年,以大阪中国同志会会长王克非为代表的方正籍华侨华人集资兴建方正侨村,得到方正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如今,投资2300万元人民币的侨村一期工程已经竣工,28幢日式别墅全部入住。
民族宽容为侨乡“奠基”
“求求你,把孩子领走吧?”“行行好吧,救这孩子一命吧?”破衣烂衫的日本母亲看见中国人就推过身边奄奄一息的孩子——这发生在60多年前黑龙江省方正县难民所里的一幕,方正县侨村村长李延平时常听岳父说起:“我岳父那时候还是孩子,逃到方正时一家人都死光了,他被中国人收养才活下来。后来和中国人结婚组成家庭,上世纪80年代按照政策回到日本,我和爱人、小孩也是那时候随岳父一起去日本的。”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战败。此前被骗来到中国东北的日本“满蒙开拓团”团民成为“弃民”,他们到达西撤的最后一站——黑龙江省方正县时,侥幸活下来的仅约4500人。
这段被日本著名女导演羽田澄子称之为“活地狱”的逃难之行,终于在方正结束了。善良的方正人,还没来得及修补战争创伤,就向战争遗孤们伸出了救援之手——数千名日本孤儿被中国妈妈收养。
李延平的岳父、齐占河的岳母、修建中国养父母公墓的日本遗孤远藤勇、方正第一个万元户毕忠庆的母亲、日本最大消防设备公司创办人牛志权的母亲武田千惠子……都是其中的幸运儿。但年幼的他们不知道,这些中国妈妈,有的丈夫被日本人杀害,有的亲骨肉命丧关东军之手,有的自己曾遭受日军凌辱死里逃生……
此后,无论是饥饿还是政治动荡,这些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农民对待“敌人”的孩子胜过自己的亲生子女,很多中国家庭宁愿让亲生儿女辍学也供养日本遗孤读书甚至到大学毕业。上世纪50年代,日本政府开始允许当年的战争遗孤回国。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后,方正遗孤回日、侨眷赴日人数大幅增加。考虑到中国养父母的感情,日本政府规定,必须获得中国养父母的同意,才允许回国,但几千位中国养父母,没有一人拒绝签字。此后,方正与日本民间往来频繁,中国养父母以德报怨的感人事迹随着一批批回国日侨传遍日本,引起巨大反响。中国人民伟大的民族宽容成为侨乡的奠基石,成为今天日本各界为方正建设新农村、新侨乡踊跃捐赠、投资的情感基础。
2005年年底,哈尔滨市委统战部在方正县作了调研。统计结果显示:这个仅22万人口的北方县城,居住在海外的华侨华人有38000余人,占哈尔滨市华侨华人总数的76%,其中以日本最多,定居、旅居者约35000人。
奥迪车在侨村很普遍
和平的阳光驱散了战争的阴霾,纠结了中日历史恩怨情仇、在战争的废墟和血泊上重新站起的方正,如今已建设成为“龙江第一侨乡”。2009年金秋,记者走进黑龙江省方正县,切身感受了这里的建设进程。
漂亮的商品楼正拔地而起,县政府门前的广场上,年轻的女孩正排演着县庆100周年的集体舞,放学的孩子笑眯眯地和老师说再见,侨村的别墅正升起炊烟——在日本生活了8年的李延平如今已是方正县侨村的村长。他用自己的奥迪车载着记者走进如梦似幻的侨村,脸上的自豪显而易见:“我们村家家住别墅,基本户户有小汽车,奥迪是很普遍的。去年我们县里的新房子就差不多3000元一平方米了,卖得还不错呢。你刚才看到的那个工地,建好后是方正第一个高层为主的商品房小区,电梯、地热、物业服务都很完善。”
车子一弯,“侨村”的石碑出现在眼前,背后一片红瓦、蓝墙。村长指着开得正浓的杜鹃告诉记者:“我们这儿的人最喜欢这种花儿,竖村碑的时候,大伙儿一致要求把这花种在村口,让来的客人一眼就能看到。”
方正县宣传部的郁风华告诉记者:“海外关系在方正十分普遍,平均每4个方正人就有一个是‘侨’,方正的消费水平也是黑龙江农村地区最高的。”
方正县的日语学校之密集,国内少见;无论是街边小小的送水站还是“家电下乡”的指定专卖店,店招都是中日双语的;很多方正人厨房里的小电器都直接从日本购回,不少人家喜欢用独特的日式“中途揭盖法”烹煮优质方正大米;方正学校的孩子们,平时使用的文具、玩具大多是亲属从日本带回的。
与侨村别墅区毗邻的日式一条街上,记者看到,这条尚未全部完工的商业步行街长约300米,两旁的店铺、路灯、店招设计都充满浓郁的日本风情。
“我的中国名字叫刘长河”
“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历史渊源,2005年,方正县提出建设‘龙江第一侨乡’的发展战略。”县委书记孙柏仁告诉记者。旅日侨乡的历史基础,使方正形成了两国数十年合力共建一城的独特景象。方正人对把独有的侨资、侨力资源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探索,为中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个漂亮的范本。
2008年年初,日本驻华特命全权大使宫本雄二专程赴方正访问考察,中国人民高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以德报怨的伟大情操令大使感动不已。无论是华侨还是日侨,让他们多年如一日投身方正建设的,正是对当年方正人养育之恩的报答,是朴素而强烈的爱国爱家之情。
战争遗孤远藤勇多年来奔波在中日之间,回到日本已经近30年,但他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是主动说明:“我的中国名字叫刘长河。”就像他一提起老家,想起的就是方正,一想起方正的养父母就忍不住热泪盈眶。“方正有个埋葬战争难民的日本人公墓,那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的,体现了中国人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我回日本经商后收入逐渐增多,就想着一定要给伟大的中国养父母们——也包括我的中国父母建一个墓。”远藤勇的提议得到方正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养父母公墓”建好后远藤勇要求不要写自己的名字,就写“日本战后遗孤敬立”。“我想那代表了所有和我一样命运的人的心情,这是我一生做得最有意义的事。”(陈丽伟)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