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的古鹤是中山市的主要侨乡之一,以石板街闻名。青石铺砌的街道环绕古村,起始于村头闸门,沿着角头街、古鹤下街、古鹤中街、清泉街延伸,止于村尾闸门及北闸门,现全长约1400米,以6000余块花岗条石铺砌而成,是目前中山市较完整的石板街。
据村中老人讲述,村内道路最初是用角石铺成,并没有石板街。古鹤地处金斗湾,清代初期以来,村外海面的淤积现象逐渐加剧。由清乾隆年间起,村民开始了一次次筑堤、围垦的努力,围垦的成功促进了人口的繁衍、码头和集市的繁荣。清道光年间,村民们在村子周边筑起青龙堤,在堤上种植水松。村内的房屋相继依地势而建,分出中街、下街、角头街。下街和角头街就是在早年的堤坝基础上建成的。
1920年,村人郑华桂、曾兆魁二人召集乡中耆老,共商重修石街,达成一致意见。当时预算工程款约为1.9万余银元,实在堪称一笔巨款。村民们开列捐柬大力宣传、积极捐款,筹到7千余元,但与预算所需相差还很远。彷徨之际,旅居日本的华侨曾卓轩先生收到捐柬后承诺,不足款项由他一人承担。石街工程在同年11月展开,1922年全部完成。曾卓轩先生共捐12796元,贡献极大。村民们为纪念这桩共建的盛事,在村口石板街旁竖起“古鹤乡建筑石街之缘起”碑记。
“古鹤乡建筑石街之缘起”碑记碑文(捐款人、总理、绅董、耆老、值理名单略):
兹闻莫为之倡虽善弗举莫为之董虽善弗成盖非常事业固赖有倡之者发其端尤赖有董之者成其美也余於本乡此次建筑石街大工告成益见信而有徴也夫古者平治道路设有专司自世变迁流废焉弗讲即就本乡一隅论烟户鳞栉街街道分歧其间又分上街中街下街三路尤为来往要冲乃晴则石齿嶙峋两侧泥泞载道倾斜卑陷行人视为畏途而屡易星霜未闻有起而大举修筑者洎乎前年八月由郑君华桂曾君兆魁邀众集约倡议建筑石街维时乡中父老兄弟一致赞成惟估计此项工程需欸约壹万九千余员之钜通乡既无公欵即开柬沿签犹恐数不及半真有仰屋兴欲罢不能之概幸而乡中善士曾卓轩先生远客东瀛接到公函捐启知本乡此善举诚为急不容缓之图然念及工程浩大经费难筹又恐致半途而废於是慨焉担任谓如本乡及外埠捐欵不足愿力为资助以竟其功由是风声所播众皆乐从虽则贫富不均多寡不一尽皆鼎力共凑得七千余金而出自曾君個人捐赠者不下壹万多员热心公益洵加人一等哉是役也开始于庚申之冬告成于壬戍之夏遊使崎岖之道路变为平荡之康衢余固嘉乘势而举者之好善既成余犹嘉助势而成者之从善益笃也盖从善感善以诚通诚厥功要皆不可没也爱将姓字永泐贞珉用是而乐为之序
里人彦求甫郑家俊撰
合共進得捐欵連匯水共銀柒仟壹佰九拾九員四毫正
合共支去銀壹萬九仟九佰九拾六員正
曾卓軒先生捐助凑足銀壹萬弍仟柒佰九拾六員六毫正
民國十一年歲次壬戌季夏穀旦 闔郷敬立
漫步在古鹤的石板街上,既可以见到沧海桑田变迁的痕迹,也可以见到纪录人文鼎盛的建筑古迹。沿路分布有古渡头遗址、伯瑶祠、澜海郑公祠、日东祠、乐善好施牌坊、清泉等具有典型的清代及民国时期特色的建筑,使整个古鹤古村落形成一个联系的整体。
村头石闸门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同治十二年(1873)重修,俗称“青龙口”,紧接角头街,门额镶有“古道循行”和“鹤声高迥”两块石匾。村尾石闸门门额镶有“步接青云”和“祥迎紫气”石匾,主楼上的圆雕灰塑颇为精致。古渡头遗址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迁址,现位于中街与上街之间,已成为石板街的一部分。位于村尾的“乐善好施”牌坊,是为表彰古鹤村郑有庸遵母命赈灾有功而建,始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石雕铭文有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手迹,颇为珍贵。
2007年,古鹤村重修石板街,在修旧如旧的原则指导下,石板街焕发出新的活力。
走在幽深的青石板街巷中,思绪也仿佛回到了祖辈的时代。古鹤的石板街是互相联通的,每条主街又分出许多小巷,但又不是平直的棋盘格局。幽深曲折的街巷让人不由得放慢脚步,从那些凹凸斑驳的石板上慢慢体味古道、古码头、古墟市的历史沧桑。这些街巷像是古村的血脉,有了这路,古村就一直有活力,一直有灵气。这路在脚下不断延伸,走到最后总能回到原点,华侨爱乡和乡民爱侨的感情也在心里珍存,恒久不变。 (李光先 黎颖妤 黄健恒)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