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上午,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致公党中央原主席罗豪才,国侨办国内司司长程铁生,在海南省相关官员陪同下,来到海南兴隆华侨农场“侨爱养老院”视察并慰问归侨孤寡老人。图为罗豪才与归侨孤寡老人一一握手。 中新社发 付美斌 摄
在美丽的海南岛,有处著名的旅游胜地——兴隆。这里是温泉的海洋、热带植物的天堂,也是一处享誉海内外的华侨农场、归侨家园。
兴隆华侨农场位于海南岛东南部万宁县内。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在此安置了700余名马来亚难侨;1960年和1978-1979年,又先后安置了2700余名印尼归侨和5000余名越南难侨。目前,农场共安置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难侨1.3万余人,人口总数2.4万。
世上本无“兴隆”,这里原是被人称为“有命去无命回”的瘴疠之地。归侨到来之后,凭着勤劳的双手和机械化作业,披荆斩棘,开山劈岭,逐渐把荒山野岭变成热带作物基地。兴隆盛产橡胶、咖啡、胡椒、椰子和水稻,许多海南特有的珍稀水果也出自这里。这里还有十几处海南质量最好的温泉,为兴隆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归国华侨的生产和生活,一直牵动着国家领导人的心。几十年来,朱德、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都曾在兴隆华侨农场留下足迹,带去关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视察兴隆热带花园时赞叹:“兴隆热带花园具有一流的自然生态环境,要发挥好兴隆拥有的自然资源优势,做到开发建设和保护生态相得益彰。”1962年2月,郭沫若参观兴隆后兴致勃发,还给农场留诗一首:
去国迢迢作客佣,归来重作主人翁。卧薪尝胆同舟乐,自力更生创业雄。多种经营多并举,一年垦辟一兴隆。太阳河畔歌声发,物内桃源在此中。
改革开放后,兴隆华侨农场实行各种承包经营责任制,进行农场企业的改革,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后,农场依托温泉地热资源的天然优势,兴建“兴隆华侨农场旅游度假城”,积极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目前,农场已成为初具规模的农、工、商、贸、旅游综合发展的华侨企业。它以其独特的归侨风情、温泉度假和兴隆咖啡闻名海内外,是中国华侨农场的一面旗帜。归侨的住房、养老等问题,也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华侨农场为带事业性质的国营企业。以华侨农场为代表的集中安置归难侨企业,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当时,中国政府制订了“以分散安置为主,集中安置为辅”的安置方针,对原籍无亲人、本人不愿回乡的马来亚难侨,进行集中安置。广东、福建侨务部门,率先以生产自救的形式创办万顷沙、兴隆、常山、北硿等一批华侨集体农庄,由国家每年拨给一定生活救济费予以扶持。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由印尼、缅甸、印度等国回国的难侨很多。中国政府转而按照“以集中安置为主、分散安置为辅”的方针,先后办起41个国营华侨农场和3个国营华侨工厂,集中安置了8万多名难侨。1978年后又新建了一批华侨农场接收大量越南难民,使华侨农场数量增加到86个(后撤并为84个,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云南、海南、江西、吉林七省区;截至1995年底,总人口57万人,其中归难侨21万人)。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创业,广大农场归侨不仅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立了自己新的家园,生产出大量满足自身消费需要的农副产品,而且还在引进和推广热带及亚热带经济作物、繁荣地方经济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黄小坚)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