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南宁网10月13日电(黄艳梅 赵栋)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发挥土地资源优势,不断深化农场改革,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成为全国华侨农场改革的领跑者。开发区近日被中国侨联评为“全国侨联系统先进基层组织”,广西仅有四家单位获此殊荣。
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前身为始建于1960年2月的广西武鸣华侨农场,先后安置了印尼、越南、缅甸等9个东盟国家的归侨侨眷1万多人,是全国最大的华侨农场。1990年,农场被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2004年,增挂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牌子;2005年,成为国务院侨办引资引智重点联系单位;2006年,更名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
延续几十年以农业为主导的华侨农场产业结构,一度使南宁华侨投资区经济发展陷入了困境。2004年,南宁华侨投资区紧紧抓住“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短短几年,工业经济迅速成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更名后的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工业经济保持强劲发展势头,成功引进台湾麦斯集团、珠江啤酒等各类企业160多家,合同投资总额近150亿元人民币,投产工业企业达8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3家,亿元企业9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在建工业项目50个。2008年,开发区财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完成1.255亿元,是2003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截至今年9月20日,开发区财政收入已经实现1.028亿元,全年有望突破1.7亿元。
开发区始终将工业反辅农业作为华侨农林场改革一个思路来抓,下大力气推动农业产业化、特色化,转而实现归侨侨眷致富增收。工业发展,财力增强,为改善农场基础设施条件提供了保障,2007、2008两年共投入4000多万元,完成了万亩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农业生产用水工程、农业排涝工程、修建村屯道路、解决安全饮水问题等。
为了支持和鼓励归侨侨眷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开发区以大棚种植为试点,对从事经营职工特别是归侨侨眷给予补助,成立大棚协会,实行“一帮一”方式扶助指导。另外,开发区先后引进大热门农业开发公司、马来西亚诚兴农业发展公司等一批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广西最大的罗非鱼养殖基地项目等农业科研项目,“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稳步推进,农业职工年人均收入从2003年的4695元增加到2008年7526元,年均增收超过550元。
为维护归侨侨眷职工的合法权益,开发区把改善归侨侨眷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发展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十大为民办事实工程”、“八大惠侨工程”等,不断改善民生,促进侨区人民和谐发展。去年底,全面完成1089户归难侨危房改造任务,同时还通过建设安置新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方式解决职工的危房改造问题。今年,“兴侨小区”865套经济适用房、120套廉租房项目已基本完成。
另外,开发区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工程,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对低保、困难对象实现应保尽保。从2008年起,开发区每年在公益性岗位按30%左右的比例优先安排归难侨零就业家庭或归难侨侨眷下岗职工。今年开发区计划总投资6300万元推进医疗、生活保障、就业、安居工程、道路建设、人饮、水利、文化等10件实事共34个子项目。
据悉,2008年,开发区荣获由中国农林水利工会全国委员会颁发的全国农林水利产(行)业劳动奖状,成为全国华侨系统中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