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2008年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在湖北省武汉市举行成果发布会。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向媒体发布了本次华创会的主要成果:洽谈会共签订合作交流项目合同、协议130个,总投资额达71.96亿元人民币,外资额达61.37亿元人民币。其中引进人才技术项目95个,55位海外华侨华人博士将在中国创办高新技术企业55家。 中新社发 廖文静 摄
三镇金秋迎嘉宾,中华儿女襄盛举。再过两天,第九届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简称“华创会”)又将在美丽的江城武汉拉开帷幕。
自2001年以来,由国侨办、湖北省暨武汉市政府共同举办的“华创会”,已连续在鄂成功举办八届。八年来,“华创会”已成为海外华侨华人发展事业、实现抱负的重要舞台,成为全国侨务系统“引智引资”的知名品牌和湖北省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
放眼全球揽英才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侨华人。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现有华侨华人4000多万,专业人士(特指掌握世界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的新华侨)60多万,其中湖北籍6万余人。他们掌握着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新型侨务大省的独特优势,湖北武汉的区位、交通、科教、产业优势明显,加上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无不引起有志创业的海外华侨华人瞩目,为湖北省借智海外创造了良好条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湖北省及武汉市相继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海外华侨华人前来创业:全国最早创立留学生创业园,设立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成立外商投资联合中心和投诉中心,实行“一条龙”服务;建立出国留学人员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处理他们回国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海归人员兴办企业享受税收减免,优先考虑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解决配偶及子女入户定居、上学等问题。
以“大侨务”思路为指引,近年来湖北省先后组派了30多个代表团,拜会世界50多个侨团,与800多名专业人士保持着密切联系,分类建立了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等专业人才库。
湖北放眼全球求贤若渴,引起了侨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01年,国侨办决定,在汉举办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创业成果报告暨高新技术项目合作洽谈会。至今,“华创会”已连续在汉举办8届。
据省外侨办统计,八年来,“华创会”吸引了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工商企业界人士、华侨华人社团代表近3000人参会,他们带来了海外高新技术项目3000余个;国内各省市通过“华创会”平台,向海外推介合作交流项目3000多个。经对接洽谈,共签订合作协议、合同项目800多个。
筑巢引凤搭舞台
翻阅历年来的“华创会”代表手册,记者发现参会的海外代表人数一再“膨胀”,就连一些“老外”也被吸引。
省市各级党委、政府把“华创会”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主要领导每年都出席大会并与海外华侨华人热诚对话,倾听他们的建议,耐心解答疑问,帮助解决困难。
侨务部门更是把“华创会”作为全年工作的“重头戏”。会前,通过网上、函电等形式,联系参会人员,搜集洽谈项目,落实对接洽谈单位;会中,派专人贴身服务,精心安排会议内容,合理组织参观考察线路;会后,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反馈意见和建议。
只有让专业人士进得来、立得住、发展快,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为了给引进的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近年来湖北全省创办各种孵化机构30多家。1000多名海归人员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创办高新技术企业500多家,年产值100多亿元。
与此同时,一大批“海归”选择高校、科研单位或咨询机构发展。据统计,通过“华创会”,近千名海外侨胞专家学者被有关企事业单位聘为科技顾问、客座教授、兼职教授或海外经贸代理人。
湖北省领导主动关心支持在鄂创业的专业人士。省领导多次深入专业人士创办的企业调研,帮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省政府多次召开座谈会,听取专业人士创业者的意见和建议。2004年,孙小蓉等11位来鄂创业取得突出成果的华侨华人专业人士获省政府隆重表彰。对创业成功、热心公共事业的专业人士,有关部门支持、鼓励他们参政议政。目前,有2位专业人士当选武汉市政协委员,3人被推选为省、市侨联副主席。“把目光瞄准海外人才、知识和经验,博采众长、为我所用,湖北、武汉有充分的敏感。”国侨办领导多次对“华创会”给予好评,2006年更进一步作出决定:“华创会”定时定点在武汉举办。
务实创新求特色
“华创会”定时定点在武汉举办,既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如何“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成效”,达到“造势、蓄能、得益”的效果,成为组委会考虑的头等大事。
八年来,湖北省及武汉市坚持“求实、求精、求新”的方针,着力打造“华创会”品牌,把省领导提出的“一年办得比一年好”的目标落到实处。以近几届为例——
2004年春,中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华创会”首次邀请湖南、河南、安徽三省参加,不仅为“海归”创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也彰显了武汉在中部地区的辐射作用。
2005年“华创会”,更加注重“钱袋”与“脑袋”结合,在突出引智的同时加大了引资力度,16个国内省市代表、100位重点华商、20多家跨国公司高层人士和100位海外同乡会负责人参会。如此众多嘉宾云集江城,在湖北省对外开放史上还是第一次。
与此同时,在洽谈方式上,改信息发布为直接洽谈,由专业人士设台,中方人员流动交流。对华商的接待则采取一对一个性化安排。在活动内容上,新增武汉论坛、跨国公司圆桌会、“走出去”战略对话、海外高层次国际人才招聘等系列活动。
2006年,“华创会”组委会将举办时间由8月提前到6月,既避开了江城酷暑,又有利于广大高校师生参与。在运作方式上,部分活动由高校等相关部门组织,改变政府“包揽”的做法。更值得一提的是,本届“华创会”不下签约项目指标。
2007年,“华创会”改名“华侨华人创业发展洽谈会”,减少了“专业人士”四个字,扩大了海外代表的参会范围。同时将“华创会”与“同乡会”结合起来进行,新增了创业成果报告会、知识产权交易会等内容。
2008年,创新武汉论坛形式,设置主持人,增强参与性,让论坛成“论”场;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美中汽车交流协会等一批社团首次以团队名义参加“华创会”,杰出“海归”在专场活动中唱主角;依托“华创会”平台和资源建立“武汉侨务理论研究中心”,为推进新形势下的侨务工作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
每届“华创会”的创新之举,都让海外华侨华人耳目一新,赢得广泛赞誉。国侨办负责人高度评价:“‘华创会’立足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专业化、重实效’的促进华侨华人回国创业的新路子。”
合作共赢谋长远
很多人感慨,“华创会”是一年比一年火了。
“华创会”的吸引力和辐射面在逐步扩大,已经从过去湖北一省发展到十几个兄弟省(区、市)组团参加。2008年,组委会原本只计划邀请300名海外代表,结果来了500多人,而且有75%的人是第一次参会。2009年,受甲型H1N1流感影响,“华创会”延期举行。组委会起初担心影响海外华侨华人参会的积极性,没想到预计500人的规模最后报名有900多人。
“华创会”带来了人才、技术、资金,目前这个“大超市”容量益丰,供各方各取所需,效应显著。
走进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武汉留学生创业园,迎面看见这样一幅标语:“这里是一片创业的热土,这里是您施展才华的舞台”。穿行在整洁明亮的办公间,人们正埋头工作,潜心研发。负责人袁煜农说,“华创会”是创业园发展的幕后推手。1998年成立之初,这里仅有留学人员11名;发展到现在,留学人员达1100多名,园区孵化场所面积从5000平方米增长到50000平方米……
受益的不只是企业,普通群众也感受到“华创会”带来的便利。孙小蓉的肿瘤早期检测诊断技术、黄士昂的干细胞研究成果、杨兴平研发的智能手机、江鹰开发的活性炭净化物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华创会”还创造了增进了解、加深感情的渠道。美籍华人、北汽集团总经理汪大总说,“华创会”这一舞台上,交流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有和国际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华侨华人对中国深厚的感情。美国独立控股集团董事长方李邦琴感言,经过半个世纪,“但我对祖国的热爱,绝对不会比任何海外游子少。”而这些蕴积许久或终被激发的感情,正是合作、共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正如国侨办主任李海峰所言,历经8年发展的“华创会”,已成为华侨华人发展事业、实现抱负的平台,成为湖北省暨武汉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对外开放的窗口,并逐渐成为“立足湖北、辐射中部、面向中国”的侨务引智引资品牌活动。而这一平台,还在不断扩大和发展中。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历经八年风雨和磨砺的“华创会”,已经向世人交出了值得自豪的答卷。我们有理由相信,“华创会”这棵大树,必将在湖北武汉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