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宁9月30日电 题:中国最大华侨农场今成现代工业城
作者 黄艳梅 杨志雄 陈菁
“我是印尼归侨,名叫苏彩玉,于1960年8月跟随一批华侨来到中国最大华侨农场——广西武鸣华侨农场。近50年来,昔日的华侨农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讶不已。”
今年66岁的苏彩玉告诉记者,她刚到农场的时候,当地只是一片甘蔗林,有几栋破旧的砖瓦房,脚踩黄泥土,没水喝,没电灯,没电话,更没电视。尽管政府为家人安顿好了工作和生活,但大伙心底还是感到凄凉和忧伤。可如今,农场一片“现代化”,从香港、澳门回来探亲的朋友经常迷失方向。
国庆前夕,记者驾车来到前身为广西武鸣华侨农场的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宽阔笔直的市政大道纵横交错,一排排标准厂房拔地而起,崭新的现代化建筑迎面而来,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
这个始建于1960年2月的武鸣华侨农场位于南宁市北郊,总面积180平方公里,先后安置了印尼、越南、缅甸等9个东盟国家的归侨侨眷1万多人。1990年,农场被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2004年,增挂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牌子;2005年,成为国务院侨办引资引智重点联系单位;2006年,更名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
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李斌向记者介绍,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重要载体,开发区抢抓机遇,筑巢引凤,新型工业快速成长,经济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以开放型经济为主体,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工业新区,成为南宁市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和广西最具竞争力及发展潜力的开发区。
据介绍,为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2006年至2008年开发区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48亿元,年均增长35.6%。现已建成综合产业区内道路总长40多公里,铺设给排水管网120多公里,建设了电力、通讯、消防等一批配套项目。
多年来,开发区按照“政治上给地位、生活上给温暖、发展上给扶持”的思路全力维护好归侨侨眷和侨商的合法权益,侨商投资信心明显增强,开发区招商引资的“磁场效应”迅速显现。2004年以来,开发区成功引进各类企业160多家,合同投资总额近150亿元人民币,经营投产90多家,在建50多家,主要涉及生物制药、服装鞋业、食品加工、房地产等行业。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5.46亿元,是开发区成立前的8倍,年均增长51.57%;工业总产值完成32.8亿元,年均增长69.52%。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加深的不利影响下,开发区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今年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完成19.2亿元,同比增长20.8%,各项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排在南宁市各县(区)、开发区前列。
“我们将以更远的眼光,谋划着新一轮发展事业,围绕打造‘工业城、卫星城、华侨城’的发展目标,在华侨农场发展改革中争当‘排头兵’,成为维护侨益的模范区和全国华侨农场改革与发展的示范区。”李斌表示。(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