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留守儿童”问题多多
由于华侨子女没有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教育和抚养的重责都交给了(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老人们很容易溺爱孩子,而孩子在一般亲戚家里往往会有不安全感,也就容易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祖辈太溺爱 孩子太娇气
小美,今年8岁,刚上小学二年级。她是一个比较内向的孩子,平时很少讲话,上课更是安安静静的,但安静之余好像什么东西都没听进去,所以成绩很不理想。
一天中午,语文老师打算辅导小美昨天没写完的作业。但还没下课,他的爷爷就来了,要接她放学。
下课后,爷爷知道小美要留下来写作业,就对老师说,小美中文不太懂的,反正也学不起来,你就不要留她了,让我先带回家去吃饭吧,饿坏了就不好了。说完,就把小美带回家了。小美在整个过程中就是低着头不说话,眼睛扫一下老师又扫一下爷爷,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这天刚好是小美她们组值日,孩子的爷爷又早早地来接了。爷爷说,孩子今天有事,地就先不扫了。“上学期也是这样,一轮到她值日,基本上都有事,有时候觉得说不过去了,老人就自己上阵,帮忙扫几下,然后再走。”一提起这些事,班主任蔡老师是一脸无奈。
市人民医院心理医生项玉林说,很多老人对孩子过于溺爱,这样的家庭教育往往会造成华侨孩子骄气,使孩子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自立、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
一时难适应 学习欠用功
上初二的小星是在国内出生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国了,两年后母亲和他也办了手续出去了,但考虑到孩子还小,去年,父母就将他送回来让爷爷奶奶抚养。
回到国内后,成绩原本就不太好的小星,学起东西来更加吃力了。考试没考好爷爷奶奶总会安慰他说,没事的,你长大一点反正要出国做生意的,不用太在意。
慢慢地,小星理解了“反正要出国的含义”,学习再好又能怎样,以后出国做生意又不需要知道x+y-z=0怎么解。于是捣乱变本加厉,渐渐地出现了厌学的情绪。
项玉林说,在侨乡,长期存在着一种 “重商”的思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许多华侨孩子过早地将自已的前途定位在出国经商上,以“发财”代替“理想”,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不够重视。
直接对话少 亲子难沟通
小天桥已5岁半了,和爸爸妈妈一起呆的时间不超过5个月。关心儿子的妈妈经常会打电话过来询问儿子的成长状况,还会让天桥接电话,聊一聊。当孩子刚会讲话的时候,妈妈让他对着话筒叫,他是会叫的,但是他大一点之后,就不太愿意了。
前天,天桥妈妈打来电话,爷爷让他接。正在玩耍的他,头都没抬,说:“我不接,有事呢。”爷爷再叫他接的时候,他已跑远了。
天桥告诉笔者,“妈妈我只在电脑里看过,都快记不清楚了。”
项玉林说,虽然父母远在国外,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影响力还是不言而喻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华侨子女与海外父母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电话或者网络,失去了直接对话的契机,彼此缺乏真诚的心灵沟通,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失去安全感 难融入环境
小杰,今年15岁,一年前回到国内。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中文,所以在国外已经念到高年级的他,进入一年级从头开始学。
“小杰,我们一起去玩乒乓球吧。”一位小朋友向他提出了邀请。小杰没说话只是猛地摇了摇头。
“我总觉得同学在用怪异的眼神看着我,因为我年龄要比他们大很多,个子也高很多。”小杰低声说,“爸爸说我们一定要学好中文,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但是我真的不喜欢这种环境、这种感觉,因为我觉得和他们不可能会有共同的语言。”
项玉林指出,孩子原本应该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在离开父母的怀抱之后,会感到孤立无援并且失去安全感。如果没有好好处理,那么孩子会把自己封闭在自己认为安全的范围中,不去和“不安全”的东西交流,很难适应新的环境。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