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日,广东江门市侨务部门透露,该市五邑侨乡文化基金会资助十万元给全国首家“印尼归侨家庭博物馆”进行修缮,并于今年十月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游人参观。印尼归侨刘汉伟二零零二年在台山市海宴镇华侨农场自己的家中办起了全国首家“印尼归侨家庭博物馆”,馆内陈列了一九五五年在周恩来总理到印尼万隆参加著名的“万隆会议”时,印尼群众欢迎周总理的场面照片等近千件藏品。 中新社发 陈浩光 摄
中新社南宁九月十五日电 题:一位印尼归侨半百生活大变迁
中新社记者 黄艳梅 杨志雄
夜幕降临时分,打点完香蕉园和养猪场工作后,印度尼西亚归侨许亚华开始享受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在他家三层别墅的小花园里,一支归侨乐队聚在一起,唱起印尼民歌,跳起民间舞蹈。
许亚华的家坐落在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这个前身为始建于一九六O年二月的广西武鸣华侨农场,先后安置了印尼、越南、缅甸等九个东盟国家的归侨侨眷一万多人,是中国最大的华侨农场。
“花甲之年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当年我是想也不敢想呀!”今年六十六岁的许亚华向中新社记者忆起当年归国至今的近五十年生活变迁,满是感慨。
一九六O年八月,许亚华一家六口跟随一批华侨从印尼回到中国广西南宁。“我们从广东湛江下船,经过辗转奔波,来到南宁高峰林场,最终被安置在武鸣华侨农场团结分场。”许亚华说,昔日的华侨农场,是一片荒山野岭,杂草丛生。
“我们住在当地政府为接纳归侨而建的砖瓦房里,经过一周的休息,被安排下地干活。由于当时面临全国性的自然灾害,一个月只有三十斤的口粮加上二两油。没有水喝,我们就挑鱼塘的水回来用白矾沉淀。”许亚华坦言,因为条件艰苦,仅仅在农场干了两个月,大伙就产生了回印尼的念头。
直到一九六五年每月从农场领到十八元人民币工资,许亚华的生活有了改善。一九七八年,农场实行包产到户,许亚华靠种柑橙一年能挣上两万元。经过勤劳经营和艰苦打拼,一九九六年许亚华用手中的积蓄建起了一座加油站,之后又开办了一家燃气公司。
给许亚华生活带来转机的,正是武鸣华侨农场不断发生的改革。一九九O年,农场被设立为省级开发区——南宁华侨投资区;二OO四年,增挂中国—东盟经济园区牌子;二OO六年,更名为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二OO八年,开发区完成工农业总产值三十五点四六亿元,年均增长百分之五十一点五七。随着一大批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企业的落户,目前开发区成功引进各类企业一百六十余家,一个功能完善的现代化工业新区初步形成。
为改善归侨侨眷的生产生活条件,开发区投入巨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包括农业致富工程、社会保障工程、归侨危房改造安居工程、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困难老归侨扶助工程、归侨子女希望工程、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在内的“惠侨工程”。
受益于此,二OO五年,许亚华购置一块地皮盖起了一幢面积两百余平方米的小洋楼,二OO七年又承包了占地一百五十亩的香蕉园和五千多平方米的养猪场。如今,在一儿一女的管理下,各项“事业”步入正轨,家庭年收入超过三十万元,许亚华成为当地有名的致富能手。
许亚华说,如今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华人华侨的生活和地位也发生明显变化。他曾于二OO五年和今年两次回到印尼首都雅加达,一提及中国,当地民众便赞之“中国厉害”,当地华人为中国的变化而自豪。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趁着身体还好,又赶上这样的好时节,我不会停留现状,会继续奋斗,为祖国经济发展贡献余力,除非我走不动了。”健朗的许亚华展望未来,一脸满足。(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