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中国侨联在筹备《华侨华人与共和国》大型图片巡展,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和侨联系统的工作团队几个月来忙着挖掘馆藏,整理史料,多方收集珍贵图片,做展板,联系展览事务。巡展首站已在福州获得成功。9月10日至14日,图片展在广东省侨联支持下,又在广州举行。
走进举办地广东文联艺术馆,我还是有些吃惊,原来这个展览规模这么大,有200余块展板、900多张图片,构成一条时光隧道,60年侨事国事,尽在一展中,其对侨史挖掘之深,内容之丰富,令我受到很大教益。
说起60年侨事,许多朋友会分前30年后30年来叙述,一段时期来讲得较多的是后30年,的确,改革开放以来侨心大振,侨力侨资侨智得到最佳发挥。其实,新中国成立前30年侨的历史同样很辉煌,故事多多。老侨新侨,都建立了功勋。这个图片展比较完整地展示了侨界的独特贡献。
新中国的成立,为长期寄人篱下的海外游子带来了希望,数以百万计的华侨陆续回归定居,身处异域的华侨华人也力所能及地给予年轻的共和国以各种宝贵的支持。展览一开始就是新中国成立前筹备新政协会议的历史场景,展示了海外侨领陈嘉庚、司徒美堂、蚁美厚等与中央领导人的往来信函电文,还有华侨参与讨论国旗、国徽、国都、纪年等问题的档案文件,有出席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侨界人士风采,也有参加会议其他界别代表中的归侨,如郭沫若、何香凝、廖承志、胡愈之、雷洁琼、连贯、廖梦醒、李四光、茅以升、徐悲鸿……在展览的“曙光迎来游子”板块,一张千人船上挥手的照片吸引许多人驻足。从1949年10月1日到1956年8月,回国工作的华侨、留学生达23万多人,这张照片就是近千名印尼归侨乘巨轮驶向香港海域时,归侨们眺望祖国大陆的情景,还有抵达内地时祖国人民在码头热烈欢迎的场面。
在“睦邻利国惠侨”部分,我看到许多珍贵史料。如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为侨胞题词的手迹照片,上面的大字龙飞凤舞:“侨胞们团结起来,拥护祖国的革命,改善自己的地位”。从新中国筹备开始,就对华侨工作特别关注,制定了保护华侨利益的具体条款,此后,适应国际形势和对外关系变化,党和国家又陆续实行海外解散侨党、不承认双重国籍等重大举措,还制定侨汇政策、鼓励举办华侨投资公司等。这次展出的最早的侨汇样本、侨汇物质领取证明书等,吸引了许多观众的视线。展览还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初就有华侨办学校和工厂企业,广州华侨糖厂就是一例。
归国华侨知识分子的贡献,是浓墨重彩的一笔。《“两弹一星”功勋专家中的归侨》一览表显示,从原来留学国别看,美国10位、英国4位、德国2位、法国1位。他们少年壮志,海外成名,毅然回国,勇攀高峰,甚至隐姓埋名,以身许国。
侨界有很多开风气之先的事例。他们率先将海外的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和时尚生活消费观念引入国内,如“三来一补”、最早的招手即停出租车服务等。在展厅,许多人围看一封信,原来在改革开放初,居住广州的马来西亚归侨林青云写了“为海外关系正名”的信,中央领导作出批示,引出《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重视发挥归侨干部的作用》,促进了侨务拨乱反正。离休干部王谦宇也来观展,他十几岁在东南亚参加抗日,开国大典时他就站在天安门金水桥边。改革开放初,王谦宇在中央党校从事理论研究,撰写文章积极参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展览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初侨胞敢为人先回国投资,以及随后的兴学助教、赈灾济困、襄助奥运、反“独”促统、促进中外友好等事迹,对各行各业中归侨知名人士群体作了较充分的展示。
300多人出席图片展广州站的开幕式,包括广东省委常委周镇宏,中国侨联副主席王永乐、王荣宝等。部分入展人物的亲属或代表也来了,如廖承志的堂妹,庄世平的儿子,林青云的女儿,胡仙的代表等。广东侨界人士踊跃前来参观,湛江市侨联梁主席驱车数小时专程赶来。广州市越秀区侨联组织30多人前来,老归侨们看到了许多熟悉人物和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事件的照片,感到十分亲切、振奋。大家认为,这个图片展真切地展示了侨界在60年不平凡的征程中,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闪光印记。(连锦添 文/图)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