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彭光涵2005年10月5日在北京与家人好友庆祝88岁寿辰,并推出记载自己近九十年时光的新著《往事 今事》。彭光涵是广东陆丰县人,原名彭海涵,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为其改名彭光涵;1949年参加筹备新政协会议,任第一届政协国旗、国徽、国歌、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秘书。 中新社发 任晨鸣 摄
中新社北京九月四日电 题:彭光涵追忆华侨华人与中国同脉共振六十年
中新社记者 张冬冬
“祖国与华侨就像水和船一样,水涨方能船高。国家富强,海外华侨的腰杆才硬。”中国侨联顾问、国务院侨办原副主任彭光涵在家中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谈及新中国六十年,感慨万千。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现年九十一岁的彭光涵自称“一辈子都在做侨务工作。”他一九三五年在马来亚参加领导各界华侨抗日救亡运动,一九四0年回国后继续从事相关工作。一九五0年,彭光涵在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担任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一九七八年一月,国务院侨务办公室成立,彭光涵担任秘书长职务,后升任副主任兼秘书长。一九八四年,彭光涵卸任后,仍然担任中国侨联顾问至今。
在彭光涵的经历中,感到自豪和幸福的是,他作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国旗、国歌、国徽、国都、纪年方案审查委员会秘书,参与了这些方案的拟订。“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接受媒体采访,讲国旗、国歌、国徽诞生的故事”。
“祖国走向繁荣富强,海外华侨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华侨的发展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彭光涵说,新中国成立前,国外华侨不顾一切地回国参加抗战,只因为有种强烈的想法——“千万不能当亡国奴”。旧中国国弱民穷,让华侨成了“海外游子”,受尽了洋人的欺凌。
彭光涵回忆说,一九三八年冬,滇缅公路运输急需汽车司机,当时国民政府行政院电请“南侨总会”代募汽车司机、技工,回国参加抗战运输。一九三九年初,在“南侨总会”的积极号召下,各地侨胞踊跃应募,数月即募集三千多人,分九批先后回国,彭光涵的六哥彭海湧就是南侨机工的第九批回国人员。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侨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彭光涵参与了建国初很多侨务政策的制定。他说,当时主要围绕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侨区的华侨汇款问题,二是对国外华侨的政策问题。
“当时很多人对华侨汇款问题不理解:为什么他们从国外寄钱回来?能不能收?”彭光涵说,华侨汇款回来养家,牵涉到当时上千万归侨侨眷的生活。时任中国政府总理的周恩来指出,“用我的名义保护侨汇政策,侨汇是合法收入,不允许侵占”。
彭光涵说,侨务政策的制定使华侨有据可依,侨汇问题逐渐合法化。据统计,当时每年有侨汇三亿至四亿美元,最高达五、六亿美元。侨汇成为当时中国的外汇重要收入。
“要解决华侨华人在海外长期生存问题,首先要解除当地政府对华侨的疑忌”。彭光涵说,当时中国政府从有利于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发展的原则出发,制定了国外侨务政策:号召华侨遵守当地法律,不干预当地政治活动,鼓励华侨加入当地国籍,中国政府取消华侨的双重国籍。
彭光涵笑说,“这一条从华侨利益着想制定的政策,却令他们想不通”,缅甸侨领徐四民就对此有意见:“中国很弱的时候,我们没有放弃中国国籍。现在中国强大了,让华侨华人放弃中国国籍,我就想不通。”彭光涵说,当时中国政府为此做了很多解释,一再强调“不是强制,而是自愿”。他评价说,对侨务政策的贯彻执行,使新中国能够与东南亚国家和平共处,也为华侨华人在当地生存提供了条件。
“文革”期间,侨务机构被撤销,许多归侨侨眷因“海外关系”蒙受冤屈,彭光涵也被下放至兴隆华侨农场劳动。回忆起这段经历,彭光涵说,尽管祖国出现坎坷甚至大的波折,海内外侨胞依然赤心不改,克服困难,迎接光明未来。
一九七七年秋,彭光涵去探望老领导廖承志,廖对他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小平同志指示我们要尽快恢复侨务机构,先把‘庙’建立起来。”彭光涵的记忆中,邓小平在一九七七年前后,每年都接待大量的海外华侨华人。邓小平肯定了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并指出过去中央制定的侨务政策是正确的,要继续贯彻。
“在邓小平正确的侨务政策指引下,改革开放初期,在中国引进的外资中,有百分之七、八十是来自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的投资。”彭光涵说,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投资中国内地的热情依然没变。华侨回国投资是一个“双机遇”,对国家是很大的帮助,对华侨也是一个机遇。中国经济壮大后,可以帮助华侨在当地发展。“过去华侨的商店卖日本货,现在华侨卖中国货也很赚钱”。
因为有很多亲属在国外,彭光涵对华侨华人的现状很了解。他说,华侨华人帮助当地人发展工业、办学校、办医院,在这一点上,华侨华人的民族特性和道德观念起了很大作用。华侨华人事实上已经是“当地人”了。
一九八四年至今二十多年,彭光涵老人始终“离而不休”,年过九旬的他与海外华侨华人及国内侨界交流依然频繁。接受记者采访当日,他还在家中会见了马来西亚反贪污委员会成员彭茂燊一行。国庆前夕彭老还将参加庆祝中国政协成立六十周年及侨宴等活动。(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