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季良(1883—1945年),原名陈世英,福建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母亲是他的姨祖母,林则徐是他的表舅。他的曾祖父陈鸣昌和祖父陈翼谋都是举人。父亲陈镜河曾在江苏任知县。母亲叫吴重,闽东宁德人。
陈世英小时,常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小住,每次到宁德,母亲都让他登楼观海,对他说:海上无门,外国人最易来犯。有一回,登楼观海时,陈母指着渔民在泥埕上的泥橇说:“明朝倭寇犯境,戚继光将军以此橇作武器,潮退时,令士卒乘而逾泥,杀敌夺舟,获大胜。”陈母勉励儿子学习戚继光将军,继承遗志。陈季良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190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该学堂第四届驾驶班。后来到英国留学。回国后,他先后在“海圻”号巡洋舰、“建安”号驱逐舰、“海容”号巡洋舰任职。
1918年2月,中国驻海参崴总领事邵恒睿连续多次致电外交部吁请出兵境外保护俄国远东地区的中国侨民,“以申国权”。3月11日,外交部再将邵恒睿电报呈送国务院。3月13日,北洋政府宣布派军舰前往海参崴和庙街(尼占拉耶夫斯克)驻扎。
那时,白俄军队和日本干涉军不断越过中俄界河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进入中国,骚扰边民,白俄黑龙江舰队甚至沿松花江直入东北腹地,劫夺商旅,征丁拉夫。虽然1858年签订的《中俄瑷珲条约》规定中国船只在黑龙江中有航行权,但航权事实上为沙俄所独占,中国商船长期被限航至松花江口为止。为了保卫黑龙江航行权,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1918年8月3日,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发布命令:中国向西伯利亚地区增派海、陆军,以配合协约国集体行动,并在海参崴设立中国军事代办处。
第一批军舰,由“海容”舰长林建章率领。“海容”舰抵达海参崴后,其官兵无所事事,抽大烟,逛妓院,让中国侨民大为失望。
第二批由“江亨”舰长陈世英率领海军第二舰队中的“江亨”、“利捷”、“利绥”和“利川”4艘舰,从上海出发前往海参崴。舰队经济州岛、朝鲜海峡、釜山、城津等沿岸海区,于8月5日到达海参崴。
庙街原是中国清代旧城名,位于黑龙江入海口附近,是进入黑龙江的必经之路,当时有华侨2000多人。那时庙街局势相当复杂,既有近千名日本陆军、四艘日本驱逐舰和一艘巡洋舰驻防,还有白俄军队驻扎。苏俄将黑龙江航权归还中国了,但是日本不予承认。
1919年9月,陈世英率领中国舰队抵达庙街后执行巡航任务。巡航时,陈世英舰队常遭到日军炮火的拦阻和白俄谢苗诺夫匪徒的袭击,中国舰队只得在黑龙江封冻前退回庙街。
同年10月下旬,苏俄红军游击队对庙街白俄军队发起进攻。庙街的白俄军队向陈世英寻求帮助。陈世英不卑不亢地将白俄军官挡了回去。不久,苏俄红军击溃了白俄军队,进入庙街。而此时,日军退居日本领事馆,构筑防线,准备联合白俄溃军进行反扑。苏俄红军也派将领前来拜访陈季良。他们对中国海军官兵拒绝帮助白俄军进攻红军表示感谢。
11月的一天深夜,日军向苏俄红军驻地发动了突然袭击。经过几天激战,苏俄红军将日军围困于日本领事馆内。由于日本领事馆防守坚固,红军缺乏炮火支援,久攻不下。于是,苏俄红军派代表向陈世英求助,请借中国海军舰炮给红军使用。陈世英连夜召集四舰军官开会,讨论苏俄红军的要求。中国海军官兵一致决定借炮给红军。翌日,陈世英将“江亨”舰3英寸边炮1门、“利川”舰5响格林炮1门借给红军。同时,给苏俄红军钢弹、开花弹各3发,格林炮弹3排共15发。苏俄红军很快攻克日本领事馆,占领了日军盘踞的洋楼,击毙日军数十人,俘虏130多人。这一场战争被称作“庙街事件”。
1919年11月,怀恨在心的日军派出军舰袭击陈世英舰队。这时包括华侨在内的庙街城内各国侨民对中国军队予以人力、物力援助,使其渡过艰难,脱离了险境。
1920年1月,海参崴工人举行起义,建立了布尔什维克临时政府。3月15日,林建章从海参崴发来电报说:已接到苏俄政府正式公文,承认中国军舰在黑龙江的航行权。滞留庙街过冬的中国舰队一俟江水解冻,即可起航。江水解冻后,日本海军20多艘舰艇前来报复。苏俄红军建议中国海军四舰驶往马街暂避。这时各国侨民和部分华侨也要求随行。苏俄红军于是派出数十艘帆船,帮助中国舰队运送侨民抵达马街。不久,日本舰队和白俄军舰开到马街,向我舰队开炮示威。陈世英要求舰上官兵团结一心,坚决予以还击。过后,日本抓住中国军队借炮给俄一事做文章,扬言要击沉我四舰。
协约国应中国政府要求出面调停,认为中国海军帮助苏俄红军多系传闻,无法确证。但日本方面仍认定中国海军帮助红军对日本领事馆的进攻,不肯善罢甘休 ,并提出四项要求。北洋政府迫于日本政府的压力,组织军事法庭对陈世英进行审判。法庭最后判决将陈世英革职,永不叙用。“庙街事件”宣告结束。
实际上,北洋政府、海军部,对陈世英维护国家主权,声张正义,表现出应有的民族气节,心中是有数的。因此海军部对军事法庭的判决根本就没有执行。“庙街事件”之后,陈世英改名陈季良,继续在海军服役,还被授予“文虎”勋章。
参与互动(0) | 【编辑:杨丽】 |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