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59届柏林电影节落下帷幕,华语影片颗粒无收。今年参加柏林电影节的华语影片共9部,其中有7部至今未能在内地市场上映。
记者统计发现,历史上“擒熊”的华语片,近六成未在内地公映。2003年以来,入围柏林电影节的华语影片,七成未在内地上映。
记者观察
入围华语片七成内地未公映
参加今年柏林电影节的9部华语影片中,除《梅兰芳》和《证人》在内地公映外,仍有7部华语影片至今未能在内地公映,占入围影片总数的77%。这些影片能否在内地公映仍是未知数。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2003年以来,参加柏林电影节的华语影片共38部,其中有27部未能在内地公映,占总数的71%。
“擒熊”电影近六成内地未公映
自从1983年《三个和尚》获银熊奖,华语影片开始在柏林崭露头角。
26年来,华语影片中,有4部荣膺金熊奖,14部捧得银熊奖。其中,有10部电影未能在内地公映,占获奖影片总数的55.6%。
2003年以来,华语影片中进入主竞赛单元的9部影片只有4部影片在内地公映,未公映影片占入围总影片数量的55.5%。
10部“擒熊”影片内地未公映
《香魂女》第43届最佳影片金熊奖《喜宴》第43届最佳影片金熊奖《红粉》第45届优秀单项奖视觉效果“银熊奖”《太阳有耳》第46届国际电影评论协会奖、最佳导演银熊奖《河流》第47届“费普雷西奖”、“银熊奖评委会特别奖”《十七岁的单车》第51届评审团大奖银熊奖《爱你爱我》第51届最佳导演银熊奖《盲井》第53届艺术贡献银熊奖《天边一朵云》第55届最佳艺术贡献银熊奖《伊莎贝拉》第56届最佳电影音乐银熊奖
专家分析
影片定位主盯国际市场
“进入电影节能够充分说明影片有一定水平。”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介绍。
但他同时指出:“每个电影节都有自己的选片标准和宗旨,有些导演会去迎合国外电影节的选片口味。‘迎合’并不是贬义。如此,影片中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我们的观众对一些获得过大奖的作品不太感兴趣。”
从市场角度看,一些导演会瞄准国外市场。“有些电影题材,它的定位就不是国内市场,也并不期望能够在国内市场收回成本。”章柏青说。
注重票房影片内地难上映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电影评论家黄式宪介绍,总体上我国电影市场无力“消化”众多影片。“仅2008年就有408部片子通过了审批,但是能够上映的片子不足70部。”
而内地市场更加注重票房,会影响一部分获奖和参展电影的公映。
他在采访中透露了电影院“潜规则”:周五上映,如果周六、周日票房不好,就可能被拿下了,这就是周末末尾淘汰制。“这种狭隘的市场眼光‘杀死’了一部分优秀的获奖电影。”黄式宪说。
拍摄前未经审批不能公映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章柏青介绍,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规定,所有公映的内地电影均需要在拍摄前经过审批。“有些参加过柏林电影节的电影并没有进行审批或是审批没有通过,因此不能够在国内公映。”
章柏青说,影片在电影节上获奖后再获批上映,此前并无先例。“在国际电影节扩大了知名度,对内地的影碟发行有帮助。只要通过相关审批,还是可以作为影碟发行上市的。”章会长说。实习生李婉婷